本报讯 “爸爸,你怎么了?我们来迟了!”病床前,一位中年男子紧挨着床上的老人,神色焦急。这是上星期发生在杭州市中医院急诊病房里的一幕。
为了让病人何大伯和亲人“相聚”,急诊科的护士们不停地找人不停打电话,紧张的36小时后,终于找到了何大伯的儿子。
原来,出事当天,78岁的何大伯在杭城友谊新村附近的一家小饭馆吃午饭,吃着吃着,不知怎么就“咕咚”一下子栽倒在桌旁,任周围的人怎么推怎么叫都不醒。见此情形,饭馆的老板和服务员们连忙七手八脚,把何大伯抬到了杭州市中医院急诊科。
“何大伯当时处于昏迷状态,我们马上开通了绿色通道,紧急施救。”护士长孔建芳说,经过CT等相关检查,诊断老人是急性脑梗塞,要立刻住院治疗。
病情这么重,得赶快通知他家里人才行,可是翻遍老人全身,没有任何身份证明,再问问送来的饭馆老板一行人,也一概不知,只模糊地记得老人就住在附近的小区。
于是,医院一边紧急抢救病人,一边想方设法找他的家人。找到派出所,又找到社区,幸亏社区工作人员认出了何大伯,知道他是一位“空巢”老人,一直独来独往。工作人员用何大伯随身带着的钥匙打开家门,总算找到了他儿子的联系电话。
目前何老伯已脱离了生命危险,神智也清醒了。孔建芳说,医院经常收到外出时发生中暑、中风等意外的老人,但是因为身上没有任何资料,无法立刻联络上家人,也不能准确掌握既往病史,容易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为此,热心的护士长特地设计了一张信息卡,类似一些单位的工作牌,有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家庭电话、子女电话、既往病史、过敏药物等内容。医院一下子制作了200张卡,放在服务台,如今已发放了一大半。
孔建芳分析说,老年人记忆力逐渐减退,容易健忘,再加上城市变化大,一离开熟悉的环境很容易迷路。很多老人也不爱带手机,由于年岁的原因往往口齿不清,不喜欢问人或者说不清楚有效信息。老人身体又较弱,时间一长,就容易发生危险。
“人找人急死人,其实就缺这么点信息。”她提醒老人,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写上尽量详细的资料,外出时就装在口袋里,挂在脖子上,或者别在衣服上,万一有啥事情,就派上用场了。
另外,出门最好能提前告诉家人,或者有家人陪同。家中有老人的子女要常回家看看,或者经常打电话回去了解老人的情况。
通讯员 徐尤佳 记者 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