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的“海马”,是海边人们在海涂上滑行的生产交通工具,其形状像船,长约1.2米,宽约15厘米,头微翘而尖或稍平,下面有一只草垫,中间有两根高约60厘米的直档和一根约30厘米的横档,供人坐着或放东西,滑行时双手托住它起平衡作用,只要一只脚跪在草垫上,另一只脚用力一蹬,人和马就会飞驰而去。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宁海县水产养殖场劳动锻炼,首先打交道的就是这“海马”,当时一见到它就觉得丑陋、脏污、笨重。初次出海到蛏子养殖区开沟排水,虽有老工人指教,但一踩上海涂就让人东倒西歪,一身泥巴,只能蹒跚又艰难地滑行,偶然碰上潮水上涨或中途遇到雷雨天气或夜晚,就得赶快朝高坡堤岸和有灯光方向滑行。那时我技术不过硬,看着席卷而来的潮水不免心慌意乱,一次在滑行中曾跌入由海水冲刷而成约2米深的硬涂沟,这时我紧紧抓住海马不放,依仗浮力一脚一脚摸上来。在这茫茫的海涂上,附近如果没有抛锚的船只,只能一人一马各自为战,惟有沉着才能达到彼岸。
俗语说“吃一堑,长一智”,自从经历了几次这样惊心动魄的事情,认识到必须要有认真的态度去与海马和谐相处。所以当人们饭后休息时,我独自下海去练习,边滑边推敲和琢磨技术要领,有时脚被螺壳划破了也无所顾及。观察天气变化,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维护海马,“实践出真知”,经过夏长秋实,我不仅做到人马配合默契,而且达到驾轻就熟、运用自如的程度。
蛏子等贝壳类海鲜都养在较远地方,一年中大半时间务必下去,如果碰上九、十点钟退潮水,就得带上饭盒去,中午时分坐在横档上匆匆解决,到酷暑夏天有时忘记带上水壶或感到饥饿就得忍受克服,这都是难免的。到了三九严寒,有时因管理关系或因市场需要蛏子等海鲜,就得卷起裤脚和袖口,跳下冷冰冰的泥涂去作业。虽然当时会报怨几句,但一旦清水沐浴,茶余饭后侃侃谈笑,也让人惬意舒畅,颇有乐在其中的感觉。大家戏说,海马是最好的伙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