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政府十分重视扫除文盲工作,一批批的干部和教师被分配到农村,去组织目不识丁的人学文化。可是在那个年代里,文盲者对扫盲很不理解,干部教师们下去“逮”住一个,逃跑一个,一时间弄得扫盲工作无从着手。
为什么当时的扫盲工作会这样难以开展呢?主要是解放前人们受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认为“女人无才便是德”。特别是有的妇女认为自己要管孩子,家里又有做不完的事、干不完的活儿,哪有时间学文化。在那个时期,我们村里连小学毕业生也是凤毛麟角,远比现在大学生要少得多。
政府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在大力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村村办起了夜校,文盲、半文盲都要进夜校读书,有的青年妇女拖儿带女去上学,还未上课,小孩睡熟的睡熟、哭的哭、叫的叫。在这样的情况下,后来改为有小孩的妇女在家有人帮教,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学习,根据年龄大小分别进行结对。
为全方位地营造扫盲氛围,除了开会发动、标语宣传外,凡是在扫盲的家庭里,所有的农具、家具都给贴上字,如门上贴个“门”字、窗上贴个“窗”字、铁耙柄上贴上“铁耙”两字,椅子、桌子、凳子等等家具上可贴的都贴上该物的名字,用看物识字的方法引导,效果很好。在人群集聚的地方,把扫盲的日常用字都写在墙壁上,让大家时时处处有学习的机会。在一段时间里,凡是上街,半路上也有人教,教会几个字才可过去,否则,对不起,暂不能上街。街上回家又要半路认字,认不出再教你,直到学会方可回家。
通过好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经过脱盲考试,扫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按扫盲要求,基本达到了人人都能认识1500个常用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