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书橱顶上,放着一台褐色的再也不会发声的收音机。每当我看到它,一幕幕美好的往事便会浮现在眼前。
许多年前,刚走出校门的我成了一名乡村代课教师。家中那台无锡产咏梅牌收音机是我的良师益友,我靠它学英语、听电影、读书籍。当别人津津乐道于露天电影的动人情节时,我则暗暗得意,因为我早已从收音机中欣赏过了。最让我难忘的是根据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法尼娜·法尼尼》,影片中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使我明白爱情固然美好,但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从收音机这座大学校中读到许多文学作品,有路遥的《人生》、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古华的《芙蓉镇》、卢新华的《伤痕》、张贤亮的《灵与肉》、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
收音机不仅教我知识,还给我带来了成功的欢乐。我的稿子第一次被采用便是从收音机中知道的,直至今天,它带给我的仍是甜蜜。那是一次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的“评选八十年代优秀歌曲”活动,主持人宣布评选结果。接着,她又说,这次评选得到无数听众的大力支持,并收到了上万封热情洋溢的来信,下面选读其中的两封来信,第一封是“江苏女青年浦素芬的……”我的心狂跳不已,没有人知道这件事给正值青春年华的我带来了多么大的激励。
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录机、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电脑先后走进我的生活,但这台再也不会发声的咏梅牌收音机我却始终舍不得丢弃。在我的眼中,它已不仅仅是一件旧物,它那褐色的外壳里承载了我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