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人物
3  4  
PDF 版
· 刺绣大师陈水琴
· 女部长退休回乡建养老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4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女部长退休回乡建养老院
  4月的四川省仪陇县,处处碧绿,生机勃勃。在赛金镇民主村的养老院和公路建设工地上,64岁的唐克碧正忙碌着,她和民工们一起挑沙、背砖,干得汗流浃背。

  退休后回乡建养老院、修公路

  “我们投入的一切,不图分文回报,子孙、亲属没有任何继承权。”

  2002年7月,曾经担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的唐克碧从全国总工会女职工部部长的岗位上退休了。

  9月,她回到故乡仪陇县。

  这次回乡探亲期间,唐克碧到10多个乡镇农村进行了调查,一幕幕镜头令她震惊:

  赛金镇的羊肠小道上,她碰见一位患重病的农民死在抢救途中。看着那副用竹子绑成的担架,听到其亲人伤心的恸哭,唐克碧有如巨石压心——要是通了公路,要是有车,这样的悲剧本是可以避免的。

  在赛金镇民主村,唐克碧看见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独自坐在家门口,面色蜡黄,不断呻吟。老人说,自己病了许久了,儿女都在外地打工,她独自一人看家,没有人照应。说着不由得老泪纵横……

  唐克碧与朱德是同乡。1974年,朱德委员长亲切接见正在四川省工作的唐克碧时,曾叮嘱她说:“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你一定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仪陇家乡很穷,你要多关心家乡的父老乡亲,让他们早一点过上好日子。”

  想起委员长的嘱托,目睹农村严峻的现实,唐克碧心如锥扎。她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的老年问题十分突出。经过认真思考,她毅然作出决定:回到家乡,建一所养老院,修一条公路,为父老乡亲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投入全部积蓄和退休金,卖掉住房

  “住在城里当然舒服,可村里农民还过得很苦,我得回去帮助他们。”

  赛金镇民主村是仪陇县典型的贫困村,唐克碧决定把养老院建在这里。养老院规划3000平方米,可供100多个贫困孤独的老人生活。同时修一条连通全镇7个村的公路与外面的公路对接,以此改变村里和附近农村贫穷落后面貌。

  修公路、建养老院,大约共需投入660万元。其中养老院需投入300万元,修通公路得花360万元。

  660万元,对于唐克碧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她拿出了自己一生的几十万元积蓄,把每月的4000多元退休金也几乎全数投了进去。

  2004年工程启动了,但是,这些钱远远不够,于是她联系自己的老朋友、老同事和身边工作人员献爱心、伸援手。她身边的几个朋友为她的情怀和义举所打动,主动加入到她的“志愿军团队”中来,你2万、我3万、他5万,有的还一下捐出了20万元……

  但是,资金缺口依然很大,唐克碧给老伴做工作,把北京的住房卖掉,动员老伴来村里和她一起生活。

  唐克碧和几位捐赠的朋友还写下书面保证,也就是他们的“遗嘱”:“我们对养老院和公路投入的一切,不图分文回报。今后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子孙、亲人、亲属没有任何继承权。”

  经过两年建设,今年3月底,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的养老院首期工程终于完工,8月份首批老人将入住。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田纪云亲笔为养老院题名——“净诚安乐养老院”。此外,柏油公路路基工程也进展顺利。

  乡亲们称她:北京来的“老农民”

  “中国有句古话叫‘舍得’。不为老百姓‘舍’,怎能得到老百姓拥护?”

  唐克碧说:“中国有一句古话叫‘舍得’,现在有些人只想着‘得’,没想着‘舍’。你不为老百姓‘舍’,怎么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两年多来,唐克碧在外办事,从不坐出租车,只坐一般的公交车,有5角的就不坐1元的。吃住没有个固定的地方,经常打游击。她从不住宾馆,常常住在侄孙女家,婆孙两人挤一张床,每天吃的以稀饭、红薯为主。

  她领着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吃住在工地,和民工们一起铺路、挑沙、背砖、平地基,常常干得浑身是汗。她背着治疗鼻炎的中药罐子,没日没夜、没节假日地干,民工们亲切地称她是北京来的“老农民”。

  今年春节前夕,唐克碧拿出钱来,买上猪肉、白糖、挂面等,访贫问苦,让贫困孤独的老人过上一个好年。为改善修公路民工的生活,唐克碧顶着夏日的倾盆大雨,背着背篓步行8公里山路,买来几十公斤糖果、瓜子、肉、酒、蔬菜,一路上深一脚浅一脚,气喘吁吁,浑身透湿。最后,她亲自下厨动手为民工做饭。民工们的眼里涌动着感激的泪花。

  唐克碧表示,养老院建成后,将优先解决无依无靠的贫困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并为老人们提供优良服务。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