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去霍华斯,参观占据英国文学名人史中三个席位而誉享文学史的勃氏三姐妹的故居,寻觅她们生活时代留下的痕迹,一直是萦绕在我心中的向往。以致到了利兹,我便逢人就问,去勃朗特故乡还有多远?整个心绪显得有点迫不及待了。
不料出了利兹,就宛若进入了《呼啸山庄》所描绘的一片寂寥、荒凉的世界。年轻时读《简爱》、《呼啸山庄》中的所有意境:枯黄而渺无人烟的荒原、森冷的教堂、瑟缩的学校,好像一下子都跳了出来!
霍华斯是个被荒山野岭蜿蜒环抱的小镇。勃氏故居是一座用石头砌筑为两层楼的十八世纪建筑,与之毗邻的是一片矗立着十字架和碑石的墓地,和一座古老的教堂。走进故居,只见一楼的餐厅厨房兼书房、二楼她们的卧室都很简朴,除了一些家具和杂物,便是当年她们用过的帽子、扇子、鹅毛笔、木头套鞋和长裙等。最抢眼的当然是她们娟秀纤细的手迹,落墨在大约一英寸半长、比手掌还小的纸上。面对久远的这一切,既让我肃然起敬,又感慨万千。它让我读懂了勃朗特牧师的家原来是个清寒之家,而她们三姐妹相濡以沫,顽强而自信地对生活的价值作了不倦的探掘,一如倔强的夏洛蒂怀着初恋爱情破灭的悲痛,创作了《简爱》等作品,让《简爱》为自己实现了理想。
“壮阔的人生体验,自会产生震撼的文学,有激烈的搏击奋斗,必会出现时代的强音。”然而,我从勃氏三姐妹身上领悟到,幽闭紧锁的小镇,荒芜的原野,冷漠而残酷的人间,孤独的弱者得不到慰藉的悲哀,纯洁又爱恨交织的心灵,也可成就对压迫、残暴和恶劣环境的强烈反抗,从而创造出引发读者共鸣的不朽之作。
而三位充满灵性的姐妹并非猎名者,而只是追求者。她们凭借自己纯真的心灵感受世界,怀抱理想。艾米丽不曾料想自己笔下内涵丰富而奇异的《呼啸山庄》会在二十世纪后兴起了“艾米丽热”,压根儿也没有想让清寒的乡村牧师的住宅,成为世人络绎不绝前来观瞻的勃朗特故居博物馆。
霍华斯人真是有心——一切以勃朗特三姐妹的名义,居然在几十平方公里方圆的荒原上,悉心保留了当年三姐妹生活时代的灌木丛、荒草甸;甚至连那斑驳的小径、乱蹿的雉兔、独栖枯枝的乌鸦,也在刻意再现昔日的意境,加上那天天色阴霾,时而微风夹着雨丝,迷蒙中,眼前仿佛出现三姐妹正驾着马车迎面向我驶来。
带着余韵未绝的思绪,我翻开了博物馆的留言簿,在紧接着别人留言的后面,由衷地写下诗句四行——
眼前出现的不是幻影
它是我一生的崇拜
时光老人都停留百年待我
勃氏三姐妹焉能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