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这是一个特殊的箱子,箱内整齐地码着17把钥匙,每把钥匙都装在盖了封签的红色封套里。最近,在杭州市下城区文晖街道流水西苑社区,这17把承载着信任和责任的小小钥匙,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解决老人独居难题的“金钥匙”。“封签是一次性的,只要使用过,我们就得重新盖封。”社区主任杨良荣说。
实际上,这些钥匙是独居老人们和子女、亲属慎重商量后,主动放到社区来的。“3个孩子都提出来陪我住,我告诉他们:‘现在我参加了社区的金钥匙行动,即使一个人住,你们也放心好了。’”68岁的马国珍说。
一个月前,马国珍和社区签订了一份“委托社区探视老人及代管房门钥匙的协议”。双方商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社区必须到她家里探视:老人有急事、难事需要帮助;家属联系不到老人;邻居反映老人有异常情况;老人住的楼道停电、停水;高温酷暑、严寒冰冻的季节;社区定时电话联系不上老人……
“以前,遇上天气变化等特殊情况,我们在老人门外敲敲门或大声喊几句,如果没人应,也就算了。现在可不同,在类似情况下,我们可以拿老人托管的备用钥匙开门进去,确定老人是否安全。”分片管理着很多独居老人的社区干部杨丽英说。
“老人们的信任,意味着我们肩头的责任更重了。”社区干部们说。几天前,68岁的孤寡老人余老伯把家中钥匙交给社区托管的同时,还把几个社区干部请到家里,逐一交代家中存折、现金和身份证的存放地方,并把存折密码也一并“托管”了。“万一我发生什么不测,你们就是我的亲属了。”余老伯表示。
说起“金钥匙”带来的种种便利,85岁的叶美荷就乐得合不拢嘴。那天,叶大妈把钥匙忘在家中就出门了,站在楼下愣了好一会儿她突然想起:不是放了一把备用钥匙在社区吗?就这样,叶大妈在邻居家里打了一个电话,社区干部就带着“金钥匙”过来给她开了门。
有关专家表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一种创新,“金钥匙行动”值得提倡。据了解,从4月起,这个活动将在文晖街道8个社区推广。
本报记者 沈爱群 本报通讯员 徐虹 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