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杭州西郊五常,说起十八般武艺几乎是无人不知,随意找几位老人,都能把这十八般武艺耍上一番。“十八般武艺是传统的西溪文化,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现在我们正准备将这十八般武艺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五常管理委员会文化站的马峻峰站长对记者说。
五常的十八般武艺有独特的18样木制兵器和操练方法。这18样兵器模样有些怪异,其中有一个叫笔艺爪的兵器,它是一根2米长的木棍上顶着一只拿着笔、翘着兰花指的手。形状古怪,可当看到有人拿起它操练时,才发现它的威力,颇有横扫千军的架势。当地人练起十八般武艺来气势非凡,只见一个人扎着腰带敲起大鼓,18位穿着长衫的村民拿着18样不同的兵器,和着鼓声挥舞着,看着此情此景,让人仿佛回到了五百年前。
为了更好地保存这流传至今的民间传统艺术,2004年五常管理委员会申报组建了西溪(五常)民间武术队,对传统的民间古兵器操练法进行整合和排练。西溪民间武术队一成立就取得了很多成绩,在浙江国际武术大会上首次亮相,就取得了34块金牌的好成绩。
马峻峰告诉记者:“十八般武艺保存得这么完整,还得感谢我们这里的老人,武术队成立之前,那些会十八般武艺的老人就已经教当地的年轻人练武了。”
武术队里年龄最大是93岁的胡天喜,他拿起兵器练起武来一点不比年轻人逊色,一招一式功力深厚、虎虎生风。村民告诉记者,胡天喜现在每天还练武,能挑100多斤的担子,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健康老人。
92岁的蒋茂华是西溪武术队的高手,最近还被评为余杭区首批民间艺术家。蒋茂华每天4点多就起床练武,最拿手的兵器就是笔艺爪。“我收了十几个徒弟,我年纪大了,总要将自己的绝活传下去。”蒋茂华告诉记者。
西溪民间武术队里有位9岁的男孩沈旭晨,是武术队里最小的成员。他的父亲沈宏原说:“让他参加武术队,一来可以强身健体,锻炼意志;二来也希望儿子能够学会十八般武艺,传承我们这里的历史文化。”
本报记者 尤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