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往事
3  4  
PDF 版
· 陈云与云栖竹径
· 许世友趣事二则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3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性情怡静的陈云每次到杭州,都要去云栖竹径走走、看看、坐坐。有一年,陈云在杭州视察工作,竟去了七八次之多。从1953年到1987年间,陈云30多次徜徉在这条清幽宁静的竹径小路,流连忘返……
陈云与云栖竹径
李林达
  这是1953年春天的事。

  5月的西子湖,桃红柳绿。

  那天,晨曦初露,旖旎的西子湖沐浴在一片五彩缤纷的霞光里。避开西子湖的桃红柳绿,陈云径自去距杭州城西南20里的云栖。

  当时,杭州解放不久,国民党特务、土匪活动猖獗,对陈云的活动路线、范围、时间不得不采取严格的保安措施。

  陈云从车上下来,他戴着德式礼帽,柱着手杖,缓缓而行。

  那时,杭州的人还不像现在这么多,云栖更是清幽宁静。一条小路蜿蜒盘曲于丛篁深处,人行其间,仿佛潜游于绿海之中。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陈云第一次到云栖,到九溪十八涧。

  云栖便如同梦中的仙境,吸引着陈云和于若木。此后,他们曾30多次到云栖郊游,每次都流连忘返。

  据铁瑛同志回忆,在西湖众多的古迹名胜中,陈云最心仪的地方便是钱塘江畔、五云山麓的云栖。

  性情怡静的陈云每次到杭州,都要去云栖竹径走走、看看、坐坐。有一年,陈云在杭州视察工作,竟然去了云栖有七八次之多。而每次到云栖,他又总是遇山门而下车,策杖而行,徜徉石阶竹径,乐在其中。

  清代,扬州的郑板桥,一生爱竹,也画竹,特别偏爱竹子苍劲质朴、经霜不凋的风骨。郑板桥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陈云是否崇尚郑板桥的风范不得而知,但他和郑板桥一样偏爱竹子,却是人皆共知的。

  据说,陈云爱竹事出有因。

  陈云的家乡青浦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湖荡中一个个小村庄,竹林茂密,郁郁葱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陈云回到故乡搞农村社会调查,看到一茬一茬遭到乱砍滥伐的竹林,不无痛心地说,小时候,这里可到处都是茂密的竹林包围着村庄,远处看不见房屋。那时候的生产、生活用具都离不开竹子,人们常常制成竹器到市场去卖,以补贴家用……

  大概出于对故乡的怀念,对于幽静之地的云栖,陈云不仅心向往之,而且常常身临其境。

  陈云外出视察的地方,事先都要组织清场,以确保万无一失。这时,陈云总要提醒负责警卫工作的同志:“警卫工作不要搞森严壁垒。”还说:“群众提出要照相,不要拒绝。”每次去云栖的行前,陈云总是对警卫和随行人员说:“云栖是工人疗养的地方,游客多,工人多。我们去不要妨碍群众的游览。更不允许赶走在那里游览的群众游客。因为我们也是普通的游客。”

  1983年4月17日,陈云上云栖,在路口就下了车,然后慢笃笃地踱到竹林深处。在苏步青题名的“舒篁阁”,陈云小憩了一会儿。

  中午时分,陈云等人从“舒篁阁”出来,朝山口走去。这时游客纷至沓来,就在这时候,人群中有人认出了陈云。

  “这不是陈云同志吗!”

  “陈云同志,您好!”

  “祝陈云同志身体健康!”

  云栖竹径路上的游客,一窝蜂地涌了上来,向陈云问好。

  “你们是哪里来的?”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

  一听是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时,陈云便微笑着走到人们中间和大家热情握手,亲切地交谈起来。

  谈话时,于若木轻轻地把一位小姑娘揽在怀里,俯下身去,轻轻地吻了吻孩子的额头。几位带着照相机的游客,迅速摄下了这难忘的瞬间。

  1984年的春天,陈云、于若木再次来到杭州。5月8日,陈云临时提出去云栖看看,于是驱车来到了云栖。这次,他们遇到正在那里休养度假的部分省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陈云与他们亲切握手交谈,合影留念。

  1985年春天,杭州评选“西湖新十景”,“云栖竹径”被评为新十景之一。为了给新十景增色,杭州园林管理部门想请陈云为“云栖竹径”题名。正在杭州的陈云欣然表示同意。

  5月11日上午,题词开始。

  陈云先写了一张“云栖竹径”,但对“栖”字不满意,再写一张还是如此。这时有人提议写简化的“栖”字,简化的“栖”字结构好写也好看。陈云采纳了这一意见,挥毫写出了四个苍劲潇洒的大字: “云栖竹径。”

  在落款下盖上印章后,他满意地说:“毛笔书法多用繁体字,繁体字写起来间架结构好安排,写出来好看。我和于若木学的都是繁体字。不过‘栖’字这么写好看,结构好。” “云栖竹径”这幅字后被镌刻成碑,矗立在云栖竹径的石径旁,成为云栖景区最受人景仰的一个景点。

  陈云不随便题字留名,为地域名胜风景题字更是罕见。这次题字,显见他对于云栖的酷爱之情。

  1987年4月4日上午,陈云再次叩访美丽的云栖。

  云栖古典的氛围中涌动着灵气。陈云来到了一家叫“冲云楼”的茶室。凭窗而坐,窗外的细竹像天然的屏障,隔绝了纷扰的喧哗……

  陈云从云栖散步下山时,与正在这里游览的群众相遇。

  “陈副主席,您好!”人群中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陈云的到来,给“云栖竹径”带来无尽的喜悦。

  人们自觉地分列两旁,夹道欢迎。陈云用慈祥的目光望着身边的群众,不时地停下来和大家握手。

  这是陈云最后一次到云栖。

  离开杭州以后,对云栖怀有深情的陈云希翼有朝一日重返云栖。然而,病疴缠身的他,终不能成行。

  1992年12月15日,邓小平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曾于1983年、1988年到浙江视察。1988年来时,陈云正在上海治病。受浙江省委的委托,公安厅长夏仲烈特地去上海探望陈云。

  陈云问:“小平同志在杭州,去过云栖没有?”

  当听说小平同志没去云栖时,陈云笑道:“呵呵,你们工作没有做好嘛。”“ 到杭州没去云栖,就等于没有到杭州嘛!”

  真是“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廖廖数语,足见陈云对西湖、对云栖的衷情。

  (作者系省委党史研究室助理巡视员)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