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要闻
4  
PDF 版
· 八旬翁邓洪如乐做善事
· 让“红色通道”与 “金色通道”共存
·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 家门口就能上学啦!
· 开发老龄产品 需讲社会效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连接起沪杭甬的“金色通道”杭州湾跨海大桥,60多年前曾是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海上“红色通道”。新四军老战士提议在此建立永久性纪念设施——
让“红色通道”与 “金色通道”共存
  本报讯 连接起沪杭甬三角地区的“金色通道”——杭州湾跨海大桥,在60多年前,曾是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海上“红色通道”。

  不久前,在宁波市一批新四军老战士的提议下,杭州湾大桥南端将设立永久性纪念设施,让后人缅怀这段光辉的岁月。

  1941年,党中央决定在沪杭甬地区创立游击根据地,这就是后来的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由于京沪杭铁路和海上交通均被日军控制,苏北、浦东要派部队到浙东,只能用木帆船通过杭州湾,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情形下开辟了这条海上运输线。通过这条通道,大批武装力量来到浙东。浦东900多人的武装力量,分7批渡过杭州湾,与余姚的500多人的部队会合,在相公殿成功伏击日军,打响了浙东敌后抗日第一仗。1942年,苏北新四军华中局的一批党政军干部共300多人,通过“红色通道”来到浙东,其中有谭启龙、何克西等重要领导人。随着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通过“红色通道”运送了大批军用物资。1945年抗战胜利后,新四军北撤,有15000人分乘300只木帆船渡江到浦东。“红色通道”在浙东敌后抗日的4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往返运送过武装力量和干部17000余人次。“红色通道”不仅见证了浙东敌后抗日志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见证了杭州湾两岸人民为抗战胜利所作的贡献。

  2003年,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在宁波动工。大桥建成后,上海到慈溪三北只要两小时路程,将大大促进沪杭甬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有人把大桥称之为促进这一金三角经济发展的“金色通道”。令许多新四军老战士为之激动的是,今天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道,正是60多年前我党开辟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海上“红色通道”,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们意识到,要让后人了解并记住这段历史。

  近两年,这些老战士专程赴杭州湾南岸考察,寻访当年部队登岸的渡口。实地走访后他们感到,大桥建成后这里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这些渡口很可能被湮没,“红色通道”的历史有可能逐渐被遗忘。为此,老战士们呼吁,建杭州湾跨海大桥不能遗忘“红色通道”。

  老战士们的提议在宁波引起强烈反响。今年春节后,大桥工程指挥部的一位专家给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来信,认为“红色通道”是弘扬光荣传统、教育后代的活教材,必须留住后人对新四军永远的敬仰。目前,经多方努力,有关方面已决定在大桥南岸设立永久性纪念设施。

  本报记者 谢芬芬

  本报通讯员 王俊辉

  题 图 潘海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