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27日,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与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达成在浙江起义的协定,却被汤恩伯出卖而被捕,起义失败……
1948年,陈仪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时,任命其亲信、北京大学政治系毕业的李铭本为省政府主任秘书(相当于秘书长),我父亲葛一训时任省政府办公室机要秘书,在李铭本指导下工作。李铭本的父亲与我祖父是知己,因此李铭本和我父亲也成了好友,并以兄弟相称,李铭本是大哥,父亲是小弟。两人同心同德辅助陈仪工作,是陈仪爱国情结的历史见证人和策划共事者。父亲生前曾多次与我谈起在原浙江省政府工作时有关陈仪爱国的许多往事,今天补记下来以飨读者。
陈仪(公元1883-1950),字公洽,绍兴人,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孙中山先生创办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后,陈仪回国参加了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担任陆军第一师师长、第一军司令。后担任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委成员、军政部次长、福建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行政院秘书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陈仪代表中国政府接管被日本统治达50多年的台湾,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1948年6月,蒋介石按“浙人治浙”方针,在陈仪“体衰力辞”的情况下,任命陈仪为浙江省政府主席,这是陈仪生平第三次来浙江任职。
陈仪这次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已经前瞻性地看清国家政治大局,这位资深的国民党高级官员感到,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行将结束,心存起义之念。当时李济深派部属郑文蔚来联络陈仪起义,陈仪按李济深的意见任命郑文蔚为浙、闽、赣三省交界的军事要地江山县县长,准备应变。同时,陈仪命令浙江陆军监狱释放了大批共产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
当解放军向南推进、逼近长江时,蒋介石提出“京、沪、杭三角地带大决战”方案,妄图进行顽抗。陈仪以“保护西湖风景名胜”为由在杭州“不设防”,进行了公开抵制。1949年1月30日,陈仪写亲笔信,派外甥丁名楠和胡邦宪(中共地下党员)赴沪,试图联络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起义。不料事后生变,汤恩伯密报蒋介石。
2月27日,陈仪返回上海四川路安志坊35号寓所后被捕并辗转押送到台湾。在被捕时,陈仪告别亲属的一句话是:“我一生糊涂,这次却做对了。不要为我难过,我死亦无憾。”1950年6月18日,台湾高等军事法庭以通共、谋反、叛变罪判决陈仪死刑,并于当天在台北马场町刑场执行枪决。1980年,中共中央追认陈仪为爱国将领,历史为陈仪一生画上公正的句号。
陈仪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时,居住在原日本驻杭领事馆旧址,即位于杭州宝石山东麓的石函路1号。李铭本居住在省政府所在地梅花碑附近的直吉祥巷56号,而我父亲也住在邻近几步之遥,所以李铭本和我父亲来往联系非常方便。因为我父亲机要秘书的职务级别比较低,政治目标相对较小,所以当时陈仪与中共地下党联系、接待均在我家秘密进行。秘密文稿如《起义准备工作八项》、《迎接解放五项条款》,以及与李济深、傅作义等人通信联系的底稿,均由李铭本交给我父亲放在家里保管。陈仪被撤职办理移交时,李铭本和我父亲在当时的危急情况下,征得陈仪同意,为安全计,将这些秘密文稿全都焚毁了,从而损失了一些珍贵的实物资料。葛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