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用时是一位老摄影迷,自退休后就一直在老年大学学习摄影。今年83岁的他还经常背着心爱的相机东奔西跑、选景抓拍,西湖美景、四季风光都在他的镜头中定格。
汪用时的家仿佛是他的一个摄影展厅,墙壁上挂满了他的摄影作品。谈起摄影,汪老滔滔不绝地和记者聊了起来。
汪用时1990年到老年大学学习摄影,他还记得当年为了能到老年大学上学,早上4点多就去排队报名。在老年大学里,他的摄影水平进步得很快,经常受到老师的称赞。别人问他有何经验,他说,只有两个字:勤练。汪用时告诉记者:“我为了拍日出,早上4点就起床;为了拍荷花,烈日下在西湖边一呆就是半天。为了学好摄影,我几乎跑遍了杭州城。妻子学过绘画,我就请她做我的老师,对如何取景、构图提些意见。”汪用时拿出他十几年来拍摄的作品,当记者惊讶于数量之多时,他却说,这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上千幅作品中,有西湖的醉荷、石浦的海浪、九寨沟的水、敦煌的沙……每一幅照片都凝聚着他的一段经历、一个故事。汪用时说,每次翻看这些照片,都会有很多感触和乐趣。就拿一幅荷花的照片来说,最近,他和妻子给这张照片取名叫姐妹。因为画面上的两朵荷花一高一低,一胖一瘦,正好像他们的两个女儿。
汪用时在社区小有名气,不仅由于他有出色的摄影技术,更因为他是一个热心人。社区的换届选举、老年活动、元宵灯会等活动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社区的变化,记录了这些年来社区的精神面貌。汪用时做事认真,为大家拍照时,经常为选一个最佳角度,多次变换位置,反复地蹲下起立。有时别人见他有些气喘,劝他歇歇,可他总是笑笑说,不能让大家等我一个人啊。
汪用时用他的双手定格了世间的美景,这方寸镜头让他乐在其中,爱在其中。
本报记者 尤 琪
通讯员 葛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