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在纪念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诞生100周年暨郁达夫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我与来自大洋彼岸、曾经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工作过的郁达夫长子郁飞先生见面,说起他晚年生活中一件感到十分欣慰的事,就是为父亲郁达夫还了生前所欠的文债。
郁飞是王映霞所生。在郁达夫的子女中,跟父亲接触较多的,唯有郁飞。
1938年底,郁飞随父亲郁达夫和母亲王映霞从福州到新加坡,时年10岁。1940年,王映霞因为与郁达夫决裂而独自回国。于是郁达夫、郁飞父子俩在新加坡过了一段相依为命的日子。郁达夫对郁飞甚为疼爱。据郁飞回忆,当时父亲想尽办法为他找学校,请英语补习老师,为了鼓励他考出好成绩,还曾经答应送他一辆名牌脚踏车。
后因战乱,郁达夫把郁飞送回国。
1949年郁飞在浙江大学外文系毕业。初去新疆,因不说谎话而开罪于人。1957年坐过牢。后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外国文学室任副编审,后随女儿去了美国。
谈话中,郁飞深情地回忆起一件往事。
郁达夫于1940年5月动手翻译林语堂用英文写的小说《瞬息京华》。他原打算在上海出版的《宇宙风》连载译文,后来由于家庭问题心绪不宁,译事不顺,直到1941年才在自己主编的《华侨周刊》连载了几期。
不久时局逆转,日军南侵新加坡和马来亚,《华侨周刊》停刊,郁达夫开始了流亡生活,于1945年9月被日本帝国主义者杀害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正在翻译的小说付诸东流。
郁达夫当时究竟翻译了多少?刊出了多少?到现在无人记得清。
郁飞当年在新加坡时是10岁,他从父亲与客人的谈话中,知道林语堂托他父亲译书的事,并知道当年林语堂从美国寄了译稿定金给父亲,此事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郁飞从没忘记过父亲当年的这笔文债。
郁飞成长后从事翻译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又得到林语堂次女林太乙伉俪提供参考资料的协助,于1986年开译。其后因他事插入而几度被搁置。于1990年退休后全力以赴,才了却这桩心事。书名采用林语堂当年向他父亲建议的《瞬息京华》。
此书译成后,王映霞女士曾写信给香港作家李远荣,希望能在香港或海外找一家出版社,因香港人大多能看懂英文,不需要译文本,所以没有成功。
1991年11月,《瞬息京华》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后即销售一空。现在书店见到的,已是1994年5月出的第五次印本了。
郁飞晚年替父亲偿还这笔“文债”,给中国现代文坛留下一段佳话。
(作者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京华烟云》的翻译
1936年,林语堂旅居美国时,本来想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但考虑到外国读者对《红楼梦》理解上可能会有隔膜。作为折中,林语堂索性用英文写下了一部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的作品,这就是《MomentinPeking》,在海外风靡。
林语堂希望《MomentinPeking》被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延续海外的影响。在译者的人选上,林语堂曾经看好郁达夫,他认为郁达夫“英文精,中文熟,老于此道,达夫文字无现行假摩登之欧化句子”。可惜的是,郁达夫在着手进行了一部分翻译之后,就在苏门答腊遇害了。直到1941年,第一个完整的翻译版《瞬息京华》才正式出现,可林语堂对这个版本并不满意,他还为此告诫说:“劝国内作家勿轻易翻译。”
到了1977年,台湾推出了张振玉的译本,名字也改为《京华烟云》。这个译本,在海峡两岸畅销多年,从而也使张振玉的《京华烟云》这个译名流传开来。1991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由郁达夫之子郁飞翻译的版本,这一次又改名为《瞬息京华》。但此时《京华烟云》的译名已被广泛接受,提起林语堂的这部大作,普通读者仍然习惯性地称之为《京华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