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刚过,东阳艺人何福礼又拿出他特意去洞头海岛买来的野生黄鱼肚开始“捣鼓”。“用它制成的胶水,是维修故宫‘倦勤斋’的理想材料。”何福礼说。
春节前,何福礼一行4人在完成故宫乾隆御书房“倦勤斋”第一阶段的修复工程后返乡过年。今年5月,待北方天气暖和,他们又将北上,完成“倦勤斋”竹编部分的最后修复。
心里牵挂着“倦勤斋”的修缮,今年过年,何福礼一点也没有放松,每天照样干活到深夜,戴副老花镜,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能去故宫,是咱手艺人的骄傲,趁空闲多练练,别让后人笑话了。”
从艺近50年,取得了修缮北京故宫“倦勤斋”竹编部分的“入场券”
自1958年去竹编厂当学徒工起,何福礼干这一行已近50年。“手艺不是夸出来的,是靠一丝不苟练出来的。”凭着这股精神和一手绝活,他早早就获得了“中国竹工艺大师”荣誉称号,据说在全国竹编界,获此殊荣的仅有10人。1984年,由他主持编织的大型珍品屏风《九龙壁》,独创多种技法,获竹编行业最高殊荣珍品金杯奖。
去年夏天,何福礼主持修缮故宫“倦勤斋”竹编部分的消息一出,再一次使他成了“百工之乡”东阳的名人。2001年,北京故宫启动了1911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修复工程,预计2020年整体完工。其中的“倦勤斋”,有一道手艺要求极高的竹簧工艺。有关部门在遍访古代竹簧产地四川江安、浙江黄岩、湖南韶阳都找不到理想人选的情况下,在全国数十家媒体上发布招贤榜。何福礼揭榜而去,经有关专家多次上门考察,当面出“考题”,如竹簧劈片、整平、软化、粘贴,最终以满分的成绩取得了修缮“倦勤斋”竹编部分的“入场券”。
去年6月,62岁的何福礼带上儿子何红兵和另外两位师傅,直奔故宫最精美的建筑之一“倦勤斋”而去,这也是乾隆皇帝最豪华的书房。行前,东阳市政府专门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会。到了北京,曾到东阳给何福礼出考题的“考官”、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曹静楼等人开了两辆车子前来迎接。曹静楼风趣地说:“何大师来了,修复倦勤斋的技术问题我可不用担心了。”
用自己特制的粘性极佳的鱼胶,他使“倦勤斋”竹编达到了“修旧如旧”的效果
此次故宫大修的基本原则是“修旧如旧”,因此很多方面都必须采用传统的工艺,不仅不能破坏原来的结构,还要修得跟原来一模一样,“天衣无缝”。
何福礼修缮的倦勤斋,分上、下两层书房,装修非常豪华,墙壁内里是紫檀木,外面贴以“翻簧”镶嵌。总共1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几乎全部是竹编工艺,包括床和书架也有竹丝镶嵌和雕刻,各种图案组合得十分协调,显得非常典雅、华贵。第一次看到这些的何红兵,深深地被其精细的工艺所折服。他告诉我们:“一扇窗户看上去很简洁、美观,但其中却包括玉器镶嵌及绸、竹丝镶嵌等多道工艺,先人的技艺实在太巧妙了。”为使这次修复后的倦勤斋的竹编能有更长的保存时间,何福礼精心选材,他严格挑选生长在朝南地方黄土地上的毛竹作为材料。“这样的材料柔软性好,500年内不会虫蛀、发霉。”何福礼说。
修缮倦勤斋,是一项精细活,需要心如止水的心境。何福礼风趣地说,在这里从事竹编工艺,环境相当安静,没有外界干扰,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和独特的艺术享受。短短几天,他就完全进入了“最佳状态”,每天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修倦勤斋”了。
何福礼一行每天下班回到住处,吃了晚饭,4个人就围坐在一起,围绕修复工作进行交流和讨论,针对白天发现的修复难题,集思广益,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对策,这成为他们每天的一个固定节目。除修缮之外,何福礼还接受了故宫方面委派的一个重要任务:记日记。他对申领来的每一个部件,修前、修中、修后都要拍照,留存资料。故宫方面有关负责人说,对修复工艺的总结和修复工作本身同样重要,因为故宫中还有很多未修复也未开放的地方,这些工艺留下来,对以后会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故宫的修复工作全是细活,因竹丝细如发丝,眼睛必须十分专注和投入。于是,何福礼整天戴着老花眼镜,全神贯注地编织,把40多年来积累的精湛技艺全用了上去。由于用眼过度,何福礼原先配戴的老花眼镜也不顶用了。为修复乾隆皇帝御床的那几块床板,费了何福礼不少心思。因为它破损程度严重,竹编部分脱落面广,要把脱落的竹编天衣无缝地粘贴回去,而且要恢复原状,难度很大。据何福礼介绍,如果仍采用原先建造时的工艺去做,就需要把3种不同颜色的竹丝一根一根粘回去,同时拼成图案,但这样做肯定破坏了原先的平整度,影响了“修旧如旧”的效果。为此,他创造出一种新的方法,用自己特制的粘性极佳的鱼胶,先把竹丝粘贴到一块,再像布一样贴上去,既平整又牢固,看上去和原先一模一样。
如何使东阳竹编这一传统工艺后继有人、发扬光大,成了何福礼心头最大的牵挂
从故宫回来,何福礼不时地接到要拜师学艺的电话,,有的还是从安徽、江西打来的。何福礼很耐心地告诉他们,学这门手艺很苦,起码3年以上才能有些起色,要出成绩,得有10年的苦练,而且赚的钱远没有想象中多。
结果学艺者都被吓跑了。“没人愿意学了啊,要发扬竹编,还得看你是不是真心想学。”何福礼说。此前,何福礼也曾带过20多个徒弟,结果大多数没有坚持下来。到现在,除了两个儿子,留在他身边继续学艺的徒弟只有3个,最年轻的也已34岁。
“十几、二十岁的小青年根本不愿意学,整个东阳都是如此。”何福礼忧心忡忡,“竹编不是我一个人的东西,是东阳乃至浙江的宝贝,要想办法传承下去。”为此,他有一个设想:成立一个“何福礼工作室”,专门进行竹编工艺的精细创造,同时还要运用故宫的工艺手法制作一些样品收集起来,从而让竹编这门古老艺术进入更多人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