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9版:健康

别让“怕麻烦”困住生活

“主动羞耻”让内向的她活泼了

  本报记者 戴虹红

  通讯员 李彬

  马桂兰(化名)年轻时就是出了名的内向,她的社交圈仅限于工厂车间姐妹和老街坊。去年老伴去世后,儿子把她接到杭州。可陌生的城市、听不懂的本地口音,让她更不敢主动。有一次在菜市场遇到同楼的张阿姨,对方笑着打招呼说“你家阳台的绿萝养得真好”,马桂兰脸一红,只“嗯”了一声就匆匆走开,事后懊恼半天:“怎么就不知道回夸一句她的菜新鲜呢?”

  马桂兰几乎每天会到小区公园里坐坐,目光飘向不远处的月季花丛——那里有四五个和她年纪相仿的老人正围着谈笑风生。她每天来“报到”却从未主动走近。

  转折发生在一个雨天。那天马桂兰刚要回家,发现月季花丛边的李大爷正着急地把花搬到避雨处,她下意识上前帮忙。“这盆粉扇最娇贵,淋不得雨。”李大爷的话让她想起老家院子里的月季,顺口接了句:“是啊,得用碎瓦片垫盆底,排水才好。”李大爷惊喜地说:“你也懂养花?”马桂兰说:“这个品种我养过。”那天回家路上,她摸着张阿姨塞给她的南瓜饼,脚步都轻快了。

  如今的马桂兰成了社区花园的“月季顾问”,每周三上午和老人们一起养花聊天,还加入了社区的合唱队。

  “马桂兰的经历很有代表性。”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抑郁障碍科胡希文医生表示,很多老年人并非不愿交往,而是被一种“主动羞耻”心理困住:怕麻烦别人,怕被拒绝,怕显得不合群。退休、丧偶、搬家、身体功能下降等变化,让他们逐渐失去“被需要”的感觉。于是他们选择“被动等待”而非“主动靠近”,甚至会用“我老了,说多了招人嫌”来自我安慰。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社交退缩的防御反应,通过“减少接触”来避免“被拒绝的可能”,但久而久之,孤独和抑郁就容易趁虚而入。

  改善这种心理,胡希文建议可以从三个小步骤开始。

  觉察自己的需求:先承认“我需要社交”“我希望被理解”,比如写下:“我喜欢养花,愿意和别人分享经验。”这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从小事开始尝试:从打招呼、递个工具、夸赞一句开始,每一次正向互动,都会削弱“主动就会被拒绝”的固有信念。

  接纳不完美的交流:有些回应冷淡,不代表被否定。社交是渐进的过程,慢慢熟悉才最自然。


浙江老年报 健康 a0009 “主动羞耻”让内向的她活泼了 2025-10-24 浙江老年报2025-10-2400006 2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