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吵架,为何越睡越记仇?
医生支招避免伤身又伤心
本报讯(记者 戴虹红 通讯员 李彬)李女士和丈夫结婚26年,感情和睦,但最近因儿子的就业问题产生分歧。丈夫认为儿子新单位通勤时间过长,会影响休息;她则觉得优质的就业资源更重要,两人各执一词,一直吵到“对方不体谅自己”,丈夫摔门而去,她独自流泪到凌晨。
更让李女士困扰的是,睡了一觉后,并没有像预期中那样“消气”,反而清晰记得丈夫吵架时说的“你从来不为孩子实际情况考虑”。这场睡前争吵不仅没解决问题,还让家庭氛围变得压抑。
为何睡前吵架更容易记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七院)副主任医师骆名进从生理机制和心理规律两方面给出了解释。
骆名进介绍,白天人体血清素分泌水平较高,这种神经递质能让人保持积极情绪,此时即使发生争执,双方也更倾向于就事论事;到了夜晚,人体会分泌褪黑激素,血清素分泌随之减少,情绪会自然转向消极、敏感,原本小事也容易被无限放大。而睡眠对记忆的“强化作用”会让负面情绪雪上加霜。睡眠过程中,大脑会对白天记忆进行整理,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一项研究数据显示,睡前发生未解决争执的人群,平均睡眠时间约6.8小时,低于正常成年人7-8小时的睡眠时长;而长期睡前情绪波动,会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增加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一些研究还提示这可能与认知功能下降甚至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骆名进教你三个实用方法,避免睡前吵架伤感情。
提前“划定禁区”,敏感话题避开睡前时段:夫妻或家人间应达成共识,睡前2-3小时不讨论敏感或有争议的话题。
争议难解决时,学会“暂时搁置”:若讨论中出现分歧、火药味渐浓,应及时停止,可以约定“明天再谈”。
沟通时“就事论事”,不做“人身攻击”:讨论问题时,学会区分事实和主观评价的区别,尊重对方,若不小心说出伤人的话,应及时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