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夹心饼干”
学习一下支持性心理技巧
前段时间,49岁的李伟(化名)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母亲与妻子陈悦(化名)之间的微妙关系,让家里气氛紧张。
陈悦回家,见厨房一片狼藉,和李伟抱怨:“妈做饭辛苦,但厨房总像战场,我早上收拾完赶不上上班。”这话被母亲听见,次日特意放慢做饭速度,却因火太小青菜炒得软塌塌。陈悦吃饭时说:“妈,青菜这么炒营养流失了。” 母亲红脸解释:“怕油烟呛着你们,也怕弄脏厨房。”
李伟赶紧圆场:“这菜软和,刚好适合我胃不好。明天厨房我来收拾。您说的老家萝卜干,我让姐寄了些,明天您炒腊肉吧。”母亲眼睛亮了,陈悦也说想尝尝家乡菜。
没过几天,母亲给孙子穿长袖衬衫,陈悦急着换:“今天温度高,会热坏孩子。”母亲反驳,两人争执不下。
李伟对母亲说:“孩子在学校爱跑,穿短袖自在。把长袖衬衫放书包,空调太冷的时候可以穿。”母亲点头,陈悦也连忙说是。
如今家里没了争执:陈悦帮母亲洗菜学做家乡菜;母亲常跟亲戚夸:“我儿子会办事,有他在,我和悦悦从不红脸。”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二科护理专家表示,从护理和心理支持的角度看,李伟无意中运用了支持性心理护理与认知行为技巧。支持性心理疗法核心是通过倾听、共情给予情感支撑,陈悦抱怨厨房杂乱时,李伟先接纳她的情绪,母亲因被“抱怨”而紧张时,李伟又用夸赞给母亲传递“付出被看见、被需要”的支持感,体现了支持性心理疗法的积极倾听和肯定反馈。
认知行为疗法侧重调整“认知—行为”的关联:母亲因“怕油烟呛人、怕弄脏厨房”,产生“放慢做饭速度”的不合理认知,李伟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用“菜软适合我胃”的积极解读,帮母亲调整了认知偏差。陈悦最初对“软塌塌的青菜”有“营养流失、做法不当”的认知,李伟通过提议“明天吃家乡萝卜干炒腊肉”,引导陈悦关注“母亲用心做饭”的善意,让她从“挑剔做法”转向“期待家乡味”——这种认知调整后,陈悦自然更愿意附和母亲,推动了良性互动。此外,李伟主动承担部分家务、提议做家乡菜、建议衣服备用等做法,是从行为层面减少家庭冲突的触发点,属于行为激活的应用,有助于建立新的家庭互动模式,增强彼此信任与合作。
作者: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二科 倪嘉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