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兴华:
体内弹片见证铁血忠诚
宋兴华
男,中共党员,1931年2月出生,山东日照人。1946年10月参加革命,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海上剿匪战斗等,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1987年1月离休。
本报记者 王杭晨
“这张照片是1953年我被评为华东海军英模,去北京参加全国英模表彰大会时拍的。”一张合影、一张一等功奖状,勾起台州市椒江区离休干部宋兴华对烽火人生的回忆。照片中,20岁出头的青年身着军装,英姿飒爽,气宇轩昂。这张尘封多年的老照片,静静诉说着英雄的故事。
在1952年底的海上剿匪战斗中,宋兴华五次负伤仍坚持作战。凭借着这股不怕牺牲的顽强精神,他荣立一等功,成为华东海军英模。
15岁参加八路军
“15岁那年,我穿上了八路军的军装。”宋兴华回忆起那段岁月,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那时候的日子真是苦啊,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野菜糊。直到八路军来了,给老百姓分了房子和土地,这才过上了像样的日子。”
老人摩挲着泛黄的军功章,声音有些哽咽:“共产党带着我们这些穷苦农民翻了身,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记着。”
1946年,村口的土墙上,“保卫胜利果实,参加八路军”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宋兴华就是在那时,怀着对党的感恩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村里的青年们一起投身革命。
战地救护员救死扶伤
参军后,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宋兴华迅速成长为合格军人。1947年3月,他随部队向山东诸城方向行进。当时,战士们没有手电筒,也不能点火把,只能借着微弱的星光赶路。年少的宋兴华在夜行军中不慎跌入3米深的壕沟。当时四下漆黑,部队疾行,谁都没有注意到宋兴华已经掉了队。当他挣扎着爬出时,大部队早已消失在墨色中。
于是,宋兴华凭着感觉继续摸黑前行。远方枪炮隆隆,脚下夜路坎坷,宋兴华壮着胆子走了大半夜,误打误撞走到了华东野战军第一医院驻地,从此开始了战地救护员的生涯。
宋兴华边干边学,日夜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抢救伤员,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勇气。
“那时候伤员很多,工作量很大,我们基本上没有休息的时间。”1948年,宋兴华两次荣立三等功。
身负五伤战匪船
1949年4月,表现突出的宋兴华从陆军调入海军,进入华东海军学校学习。
1952年底的海上剿匪战斗,是他加入人民海军后参加的第一场战斗,也成为宋兴华一生难忘的回忆。
当时,他是一名舵工。当天下午,宋兴华在日常巡逻时发现前方有一艘渔船和一艘帆船向我方舰艇驶来,形迹可疑。面对可疑船只,宋兴华沉着地操着舵,按照指挥员的命令,向匪船急驶,战斗打响。
“我们马上集中火力向匪船射击,他们也调转船头,向我们开火。”宋兴华说,海面上霎时间弹丸交织,枪炮声震耳欲聋。忽然间,一块弹片击穿了他的左臂,瞬间血流如注。宋兴华顾不上疼痛,换过右手操舵,迅速避开匪船的炮火射击。战斗越来越激烈,宋兴华的左腿和左手指又负了伤,鲜血染红了衣衫。
伤口的疼痛并未影响到他战斗的决心。当第五块弹片击中宋兴华腰部的时候,副队长命令他下舱包扎伤口。心系战斗的宋兴华下舱匆匆止血后,又回来继续战斗,直至最后因头部受伤昏迷。
“当时,大大小小的炮弹碎片把我的衣服都打烂了,但我一心只想着打赢,其他什么都没想。”宋兴华说。
因在这次战斗中不怕牺牲、顽强战斗,宋兴华被海军政治部批准为一等战斗功臣,并光荣选为出席海军首届英模代表会议的正式代表。
时至今日,宋兴华的身体里还残留着这次战斗时留下的多块小弹片。这些特殊的“勋章”就这样嵌在他的身体里70余年,融入他的血肉,陪他走过悠悠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