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0版:关注

文章导航

伟大的起点

在年轻而炽热的决心之中

  伟大的起点

  在年轻而炽热的决心之中

  和柯旭 整理

  18岁,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听从内心的召唤,将个人的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一个选择,定义了一生;一个信念,改变了一片土地。他们的18岁告诉我们:伟大的起点,往往就在那年轻而炽热的决心之中。

  今天,一起来看看名人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怎样的抉择?

  鲁迅:

  17岁直奔新式学堂

  1898年,17岁的鲁迅不想走做幕僚或商人的路,带着母亲筹来的八元川资,出绍兴走水路从南京下关上岸,直奔江南水师学堂。

  江南水师学堂创办于1890年冬,它是洋务运动的产儿,承载着近代中国对海防强兵梦想的最初探索。然而,即便是在这样一个新式学堂的环境中,封建陈腐观念依然浓厚,在此任职的鲁迅的叔祖周椒生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将鲁迅名字中的“樟寿”本名改为“树人”。

  关于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的情形,鲁迅回忆道:这个学堂的守旧和腐朽风气与自己的追求存在着巨大鸿沟。在经历过百日维新的失败后,鲁迅对江南水师学堂的失望情绪日益增长,他决定离开学堂。1898年10月,鲁迅转而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鲁迅在矿路学堂读书期间,国家的形势更加破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辛丑条约》签订。在这段屈辱的历史背景下,鲁迅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思考国家的未来。他阅读大量中外书籍,接触到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文化思潮,这既拓宽了他的视野,也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观念。

  “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数学和其他众多自然科学课程的教授,在他的心中播撒下了科学的种子。1902年,鲁迅作为被选派的六名学生之一,到日本留学,开始了自己走向世界的另一段旅程。

  吴良镛:

  18岁立志成为“匠人”

  吴良镛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

  成为“匠人”,是吴老18岁时作出的人生选择。1937年日寇入侵,让吴良镛体会到了流离失所的痛楚。“当时我正在毕业统考,考完最后一门科目后,日本飞机轰炸了合川,半个城市都给烧了。”回忆当时场景,吴老的双眼湿润了。正是这种离乡背井、国破家亡的痛苦经历,激发了吴良镛学习建筑的志向:把被战火摧毁的家园重新建设起来。

  1940年,18岁的他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后赴清华大学协助筹办建筑系。

  1948年,他又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主修城市设计,次年获硕士学位。

  1950年,收到梁思成、林徽因“新中国急需建设人才”的来信,他冲破重重阻挠回国,重新执教清华建筑系,主持市镇组,并与中国农业大学汪菊渊教授一起开设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

  袁隆平:

  19岁不顾反对

  投身农学专业

  袁隆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年幼的袁隆平随父母在北京、天津、江西赣州、湖北武汉、重庆和南京等地居住,主要在城市生活。

  1949年,在大学填报专业时,19岁的袁隆平与父母发生了争执。他的父母认为,学农很辛苦,建议填报理工或者医学专业,但当时袁隆平有自己的主见。最后,他不顾父母反对,毅然报考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果断跳进“农门”。

  学农是袁隆平从小产生的志趣。据他介绍,上小学时,老师带他们去参观一个园艺场,看到各式的花草果木,他对这种田园之美、农艺之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3年,袁隆平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最初他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就在这里,袁隆平看到有人饿死在路边,意识到只有水稻才是农民的救命粮。

  “在上个世纪60年代饥荒的时候,我体会到粮食的重要性,没有粮食吃什么事干不出来,所以我决定从事水稻的研究。”袁隆平说。

  据潮新闻、澎湃新闻、

  中国经济周刊等


浙江老年报 关注 a0010 在年轻而炽热的决心之中 2025-08-22 浙江老年报2025-08-2200008;浙江老年报2025-08-2200012;浙江老年报2025-08-2200010;浙江老年报2025-08-2200014;浙江老年报2025-08-2200009;浙江老年报2025-08-2200011;浙江老年报2025-08-2200016 2 2025年08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