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对18岁的自己说......
关于梦想、遗憾和坚持
想对18岁的自己说......
关于梦想、遗憾和坚持
韩承乙
通讯员 陈敏
如果回到18岁,你想对自己说什么?近日,带着这一问题,记者走进社区、商超等地,对不同年龄人群开展了随机街采。老年朋友们畅谈“想对18岁的自己说的话”,金句频出;年轻人聆听着这些带有岁月沉淀的往事,也坦诚地道出心声。
曾经的美好
都是珍贵的人生礼物
访谈中,不少人随着话题“穿越”到青春洋溢的18岁。那些曾经的美好,都是人生中不可复制的礼物。
杭州市西湖区古东社区的树荫下,70多岁的丁阿姨轻轻翻动一本页脚卷边的旧书,泛黄的书页间,藏着她青春的印记。“18岁时总躲在图书室,老师说我这1米7的个子适合练跳高,可我就喜欢啃书本里的硬骨头。”丁阿姨笑着回忆。凭着对阅读的执着,她后来考上浙江师范学校,在部队教文化课、在轻工业局做文书,书本始终是她最忠实的伙伴。谈到最想对18岁的自己说什么,她说:“年轻时读进去的书,都是老了以后的谈资。”
不远处的池塘边,60多岁的徐大叔正举着相机捕捉初绽的荷花,镜头之下的露珠剔透如钻。“18岁在织布厂上班,午休时总爱看巷口卖冰棍的小推车、追来跑去的孩子,那些寻常景致里藏着生活最初的美。”这份从未熄灭的好奇心,让他迷上摄影,退休后更是一心扑进浙江的山水之间。他想对18岁的自己说:“别丢掉好奇,世界终会回馈你惊喜。”
遗憾与成长
勇敢追梦的启示
有美好,也有遗憾。访谈中,那些“当初如果……”的感怀,同样刻骨铭心。社区活动中心的排练厅里,60多岁的童阿姨正和伙伴们排练《梁山伯与祝英台》,水袖翩跹间,是另一段尘封的青春。
“18岁在纺织厂做临时工,机器整天轰隆隆响,我站在流水线前剪线头,心里却揣着一个医科大学的梦。那时候手上磨出茧,晚上累得倒头就睡,可睡前还总想着攒钱买复习资料。”童阿姨微微蹙眉,语气中有一丝怅然。
“没读成医,偶尔想起还是有点空落落的。”她目光一振,说道,“但努力过的日子都算数。我想对18岁的自己,也对现在的年轻人说:认准的事,别轻易退缩。再坚定一点、勇敢一点,别让未来留下太多遗憾。”
青春的共鸣
年轻人深受启发
聆听着长辈们跌宕却温暖的人生切片,年轻人也陷入思考,纷纷坦露内心。00后小徐在银行工作,听完丁阿姨的一席话,她若有所思:“年轻时就该多读书,视野才能开阔,思想才会深刻,不至于让大脑空洞、眼光局限。我现在下班总刷手机,真该学学老一辈啃硬骨头的劲儿。”
24岁的小陈听完这些故事后笑着说:“要多笑,少熬夜,好好爱自己。”她觉得长辈们的坚持中蕴藏着对生活深沉的热爱,“他们用岁月告诉我们:善待自己,才有力量走向远方。”
同样00后的小赵对童阿姨“压力就是动力”的观点感触尤深:“刚入职总怕犯错,听完才明白,不要怕摔跤,每一次跌倒其实都是在为站稳脚跟积蓄力量。
从长辈泛黄的青春记忆到年轻一代清澈的回应,也许时代在更迭、故事在变换,但对所爱的坚持、对成长的渴望、对生活的热忱,始终如一。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也因此成为最珍贵的青春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