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过往 馈赠未来
寄给青春的信笺
沉淀过往 馈赠未来
寄给青春的信笺
和柯旭
三位长者的故事,犹如三封寄往青春的信笺,以半世纪的人生阅历写就最质朴而珍贵的箴言。这些跨越时空的“对话”,既是对往昔的深情回望,亦是对未来的慷慨馈赠——愿每一个正奔跑在青春路上的人,都能从中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勇气。
逆境更应坚持
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没能考上大学,是我人生中最大的遗憾。”64岁的孙世华感慨道,“哪怕最终失败,也该坚持试一试。”
从小怀揣公安梦的他,却在17岁那年选择退学。当时正在读高中的孙世华成绩优秀,却被分进“慢班”。心中充满对老师不解的他,认为“慢班”的学生注定与大学无缘。后来因成绩问题与老师发生矛盾,自觉升学无望,毅然选择退学,去采石场工作。
“每天骑车去采石场的路上,碰到同学们上学,心里真不是滋味。”他回忆道。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在采石场,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他只能做最基础的体力活,收入微薄,环境艰苦。这段经历让他深切意识到:没有知识与技能,就难以改变命运。此后,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专业知识,一步步从采石工人,到辅警,再到企业行政岗位。数次职业转变,让他愈发体会到学习的重要。
“学习,应是一辈子的事。”孙世华总结道,“越遇挫折,越要坚守信念。”如今退休的他,仍保持上午写作、下午读报的习惯,所写散文在全国多家媒体上发表。
别让一时错过
成为永远的追不回
18岁时,老金已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汽车兵。他能驾车在悬崖边倒车,也能在漆黑山路闭灯行驶,参加过联合演习,亲见战机穿云、坦克越滩的震撼场面。
在那段意气风发的岁月里,他遇到了此生挚爱。两人在部队相识相恋,共度许多美好时光。然而走到“成家”与“立业”的分岔路口,他们产生了分歧,最终渐行渐远。当时的老金一心以事业为重,有时约会到一半,就因紧急任务不得不匆匆离开。
“那时总想着先立业后成家,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经常忽略身边人的感受。”他遗憾地说。那些年,他不是在开车,就是在演练,不是检修车辆,就是执行任务,生活被工作填满。
如今的老金,格外珍惜与家人相处的点滴。只要有时间,就和家人们一起去公园散步。他深知,有些时光一旦错过,就再难弥补。“事业是船,家是港。船行万里,终须归港。别让一时的顾不上,成了永远的追不回。”
工作量力而行
再忙也别忽略健康
70岁的周明,如今每天清晨都会带着老年健身队在公园打太极、练八段锦。很难想象,几年前他曾因突发脑梗晕倒送医。
周明是一名退休初中数学教师,从教30余年,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教育事业。他常常备课至深夜,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学生身上。
“体检指标出现异常,总想‘以后再说’,结果一拖就成了大病。”他说。退休后,周明仍心系教育,坚持为学生免费答疑。直到几年前突然病倒,他才真正“慢下来”。因长期熬夜、缺乏锻炼、饮食不规律,他患上糖尿病和高血压。
突如其来的大病和医生的告诫,让他深刻意识到健康的重要。看到自己曾经的学生如今也成为了教师,叮嘱的话语也从“要认真工作”变成了“多注意休息”。
如今,他每天清晨必与健身队一起锻炼。“工作要量力而行,绝不能以健康为代价。”周明希望自己的经历能提醒更多人:再忙,也别忽略对身体的关系。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