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打通海岛养老最后一公里
——专访舟山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华清
千方百计,打通海岛养老最后一公里
——专访舟山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华清
人物名片
陈华清 中共党员,1979年9月出生,现任舟山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许南涛
近日,嵊泗县绿华岛上的王月娥阿婆搬进县城“安养之家”;普陀区柴山岛的胡华成阿公享受着“守望时光里”项目志愿者亲如家人般的照料。两位老人接受养老服务的不同选择,生动体现舟山市破解海岛养老难题的策略——既引导老人“迁出来”共享优质资源,也把服务“送进去”直达家门口。
舟山如何让散居各岛的老人安享晚年?本次专访邀请舟山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华清,解读舟山在居家、机构等小岛养老问题上的特色实践。
问:面对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精准、专业水平不高等短板,如何确保老人便捷实惠享受“家门口”养老服务?
答:全市34万老人,99%选择居家养老,这既是国情,也是舟山的现实。舟山群岛某种程度上“既封闭又开放”,以岛屿为单元的结构,带来公共服务在城与乡、大岛与小岛、县与区之间的不平衡。为筑牢“千岛养老”根基,实现“舟”到服务的目标,舟山聚焦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分层分类优化服务设施。做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六助”基础服务同时,通过盘活闲置场地、整合部门民生服务资源建成10家民生服务综合体海岛样板,保障“一老一小”并兼顾全年龄段。
迭代升级智慧养老平台。依托DeepSeek本地化部署,升级“舟到养老”智慧平台,全面链接“爱心卡”。通过系统实现政府补贴发放和服务精准对接,已上线35项服务、入驻170余家商家;“爱心卡”开卡11.7万张,让老人足不出户享受便捷服务。
试点“中心+站点”片区化运营。专业团队统一运营周边站点,如新城管委会千岛街道引入百叶养老院专业团队统一运营11个村社服务站点,共享资源。
打通“联盟+管家”服务链。成立区域性“养老服务联盟”,整合各类资源,组建“幸福养老管家”队伍,快速响应需求,线上线下联动大幅缩短响应时间,解决供需匹配难题。
与此同时,创新打造“市场+公益”的“幸福助餐”体系,覆盖96%需求区域,今年上半年服务超172万人次。构建养老护理人才“引得来、育得优、评得准、留得住、用得好”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搭建“政府+市场”的一体化市域供需对接平台,打造产业协同生态,促进养老护理高质量发展。
问:舟山是如何提升全市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
答:我们总体的思路是围绕“降本、增效、提质”目标,坚持“人口向着大岛聚、服务跟着人口走、要素就着服务配”原则,高效整合利用资源,推动机构养老“舟”全其美:
机构整合降本增效,通过撤并29家分散的“小弱旧”乡镇养老机构,全市机构精简至53家,床位从7700张优化至6136张,避免重复投入的同时提升安全和服务质量。
实施特困人员县域“一院供养”改革,将原分散在30家机构的特困人员集中至8家县级机构统一管理,每年节省财政资金700余万元,显著提高了保障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
开展养老机构入住率提升和星级创建三年行动,全市公办机构入住率从52%提升至71%,总体入住率达58.7%。安全防护能力和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同步加强。
推动“产业链+机构服务”融合发展,引入的中高端机构带来医疗、管理等优质资源,带动整体服务水平提升。
问:偏远海岛养老“人手缺、高质量服务少、成本高”,舟山是如何破解小岛养老困境的?
答:约14%老人散居在53个岛屿,每年一个小岛村通常有2至3位老人突发疾病。破解悬水小岛养老困境,实现“舟”行无碍,我们采取“两手抓”策略。
一手“迁出来”: 结合新时代“小岛迁、大岛建”工程,引导老人下山出岛。利用闲置资源改造建成6个“安养之家”和10余个“安养社区”,并设公益岗助其融入。迁居老人就医时间平均缩短2小时以上,生活成本降低,抗灾力提升,还节省了设施投入。
一手“送进去”:在12个岛设“幸福驿家”固定服务点,依托“共富方舟”船定期巡岛送服务。打造“银龄守望”品牌,拓展“公益创投+”链接社会资金和服务。
舟山市通过打造“智慧平台+服务阵地+区域联盟+养老管家”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撤弱引强、提升效能强化机构养老质量,以“迁出来+送进去”兜牢小岛民生底线,让海岛老人同享“幸福颐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