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短情长送清凉
两代人的夏夜职场
许南涛
杭州职场新人何之恒,将夏日的忙碌与迷茫写成一封信,寄给台州椒江经历过“三班倒”酷暑的舅姥爷何青松。信中满是好奇:没有空调的夏夜车间,如何坚守?日夜颠倒的疲惫,如何排解?舅姥爷的回信带着海风的咸涩与岁月的温度,用“心静就有风”的朴素智慧,道出扛住苦夏的韧劲与责任。
这一纸穿越夏夜的书信,为两代奋斗者送上跨越时光的清凉与力量。
何之恒
您当年如何适应三班倒?
敬爱的舅姥爷:
您好!
我是何之恒。最近在杭州安顿下来,开始了第一份工作。这边节奏快,我每天在钱塘江边的办公楼里忙忙碌碌,总会不自觉地想起您常说的,年轻时在浙江至和医药厂“三班倒”的日子。
说真的,“三班倒”对我们这辈人感觉挺遥远的。我们现在也忙也累,但像您当年那样,日复一日听着铃声,大半夜顶着闷热的海风去车间,天快亮才带着一身疲惫回来,想想就特别不容易。
舅姥爷,我特别想问问您:
刚上夏夜的班,是不是又困又闷热?您是怎么强撑着打起精神,保证手上那些药片针剂一点不出错的?还有啊,时间被班次切得稀碎,跟朋友聚不上,陪家人也难。这种跟别人“不同步”的感觉,肯定挺孤单的吧?
舅姥爷,我写这信,不只是好奇您的过去。更是因为我面对全新的环境、各种挑战,有时心里没底,特别想听听您是如何“迎难而上”的。
虽然我现在跟您当年在厂房环境大不同,但我觉得,那种再难也咬牙坚持的心劲儿,肯定是一样的。您在那机器轰鸣和夏日闷热里练出来的那份韧劲儿、担当和“扛得住”的脾气,正是我们这些小辈,该接着用的“宝贝”。
您的侄孙 何之恒
2025年6月28日 杭州
何青松
夏夜再热,心静就有风
小恒:
你好!
看着信,舅姥爷就像看见你在杭州顶着大太阳忙活的样子。你问起当年我在厂里“三班倒”的那些事,舅姥爷心里热乎。
刚倒班那会儿,是真难熬。大夏天的, 夜班本来就困,车间里机器一开,那叫一个闷热,汗珠子顺着脖子往下淌,背心都能拧出水来。靠啥挺过来的?凉水没少灌。可最顶用的还是工友,几个老师傅爱讲笑话,手里摇着大蒲扇, 听着听着,那困劲儿和燥热好像就散了些。
倒班调身体才叫遭罪。夏天人更容易乏,白班换夜班,头几天走路都像踩着棉花,太阳穴突突跳。咋办?硬着头皮练呗。练着心静自然凉,练着再热也能倒头就睡。
舅姥爷那时候时间也碎得厉害。夏天晚上想纳凉、串门都不行。休息日金贵,顶多找个树荫底下坐坐,或者到江边码头,让带腥味的海风吹吹。厂里那帮老伙计是真亲,谁家有事互相帮着顶班,休息了凑一块,在风口阴凉地,捧着西瓜聊聊天。这份在苦热日子里熬出来的情谊,最是难得。
你问我靠啥撑过来的?首先心里得装着责任。咱做的是药,人命关天,手上一点马虎不得。一想到这个,再困再热也得打起精神,把活干得板板正正。其次,心要放平,知道有份工作不容易,得珍惜。最后啊,心里得有点奔头,光干活不行,得学东西。我那时跟老师傅偷学手艺,琢磨机器门道,后来还去上夜校学文化。感觉自己一天天在长本事,心里就踏实,像大热天找到片树荫, 有盼头。
小恒,你在杭州起步,真为你高兴!虽然现在跟那会儿不一样了,但道理差不多:做人做事,得“扛得住”、“认真”、“还得会给自己找点乐子”。记住喽:夏日夜短,天亮得早;关再难闯,用心总能过得去,我在老家给你鼓着劲呢。
舅姥爷 何青松
2025年6月29日 台州椒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