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边的代际对话
当“银龄”遇见18岁的自己
西湖边的代际对话
当“银龄”遇见18岁的自己
韩承乙
西湖的荷香与蝉鸣交织成毕业季的序曲。当身着学士服的年轻人在断桥边定格青春时,湖畔长椅上、梧桐树下,几位“银发”长者正望着湖面,回看自己初入职场的岁月。那些被时光打磨的故事里,藏着与“昨天的自己”的深情对话,也映照着不同时代职场人共同的热血与怅惘。
染布厂里的缘分密码:“要走自己的路”
“站在这里拍荷花好看,咔嚓——”王阿姨挽着老伴的手研究怎么拍照更出片。这对在西湖边拍照的本地夫妻,人生第一份工作都始于城郊的染布厂。
叔叔笑着回忆,那时候的染布车间里,蓝白粗布在滚筒里翻飞,他与妻子隔着染料雾气递工具的瞬间,成了缘分的开始。后来两人辗转别离,却又在世纪之交的杭州重逢,“我49岁半从国企裸辞来杭,就为了这份迟来的爱情。”当被问及想对18岁的自己说什么,叔叔激动地说:“一定要走自己的路,生活是你自己的。”
建筑工地上的青春刻度:“珍惜黄金年代”
西湖旁的长椅上,76岁的费大爷正用全民k歌唱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18岁,他从农村来到城市,进入一家建筑公司,在脚手架上开启职业生涯。“头月工资18元,干了五年才涨到32元。”老人卷起袖口,臂弯里仍留着年轻时扛钢筋的淡褐色印记。从盖大楼到织毛衣,再到造纸厂退休,三份工作贯穿了他的大半生,“一年到头不请假,很珍惜工作的时光。”当被问及想对18岁的自己说什么,费大爷激动地说;“想对那时候的自己说,一定要珍惜18岁这个黄金时代。”
地质队里的巾帼力量:“把工作做好,身体练棒”
少年宫广场上,78岁的张奶奶正与球友打得火热。这位爱打羽毛球的“银发”奶奶,第一份工作是乡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后来地质队招工,张奶奶走进浙西山区,“爬大山、钻矿洞,也不喊累。”上世纪90年代看着儿子创业时,她总想起地质队里“找矿就像寻宝”的激情。当被问及想对18岁的自己说什么,她骄傲地拿起羽毛球拍:“千方百计把工作做好,再把身体练棒。”她的身影与旁边练滑板的少年重叠,同样的活力四射,却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光阴。
窑厂砖堆里的人生哲学:“用心做事,好好赚钱”
突如其来的雷阵雨让张叔叔躲进梧桐树下。61岁的他搓着粗糙的手掌,说起20岁在窑厂搬砖的日子:“一块砖赚两分钱,一天能搬三千块砖,汗珠子落到砖头上都冒烟。”当被问及想对18岁的自己说什么,张叔叔望着湖面上躲雨的鸳鸯笑了,“年轻就得拼命干,干什么都要用心。”
当“职场新人”捧着简历穿梭招聘会时,“银龄新生”们用一生的阅历写下注脚:无论是染布厂的粗布,还是建筑工地的砖块,每个时代的奋斗都刻着相似的年轮。那些对18岁的寄语,或许就是岁月馈赠给每个职场人的答案。
另外,根据AI算法大模型,我们生成了一份不同年代新人入职报到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