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关注

文章导航

逆境里坚持 机遇中创新

名人职场沉浮录

  本报记者 赵培希 整理

  人生第一份工作,是独属于个人的弥足珍贵的回忆。哪怕是享誉行业的“大人物”,谈起自己的职场初体验,也会有万千感慨。

  他们中,有人遇到了一生的良师,有人在逆境中坚持,有人主动创造机遇,他们用人生经历印证:职场真正的分水岭,不在起点高低,而在无人注视时是否依然坚守向上的姿态。

  名人都有哪些精彩的职场往事?一起来看看。

  焦月娥:

  刚进剧团就遇到好老师

  焦月娥,1924年出生于浙江镇海,是我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曾主演《虹桥赠珠》《红孩儿》《珍珠衫》《红楼梦》《钗头凤》及现代戏《全家福》等剧目。

  1937年,为了生活,经亲戚介绍,焦月娥被送去学越剧。当时的师父叫刘金招,是一个男班的小丑演员,不会唱女子越剧,只教了《盘夫》《十八相送》《倪凤煽茶》三个戏。

  学满半年,唱了半年以后,焦月娥就出去演出了。演出地点主要是茶馆店,早上卖茶,下午排好位置就唱戏了,晚上也唱。当时是没有工资的,师父发给她们五包粉、一盒胭脂、一盒眉膏,就这样作为化妆品,每天吃三顿大锅饭。

  一天夜戏下来,大家都回到宿舍里。几个小姐妹卸妆下来到房间里还不肯马上就睡,还要疯一会儿。这样满师一年、帮师半年以后,就有人来请焦月娥独自出去唱戏,因为可以赚工资,焦月娥便同意了。

  在独自打拼几年,焦月娥与花旦罗云娥搭档演出,戏班命名为“双娥舞台”,演出于上海近郊和青浦、松江、嘉兴等地。

  后来,在师兄的介绍下,焦月娥进了上海大剧团。在那里,她遇到了令她受益终生的老师:邢竹琴。焦月娥回忆:“那时胆子很小,因为刚刚出道,但邢竹琴老师肚子里有很多戏,所以每每排新戏,都是她教我的,要这样做,要这样唱,她还会启发你,排得很仔细,而且她脾气也非常好,非常耐心,不厌其烦。所以我在这个剧团里觉得很开心,艺术上也有所进步。”

  得遇良师,春风化雨。因着邢竹琴的悉心教导,焦月娥的越剧人生越走越远。

  宗庆后:

  在舟山农场挥洒青春汗水

  大家印象中的宗庆后总是穿着布鞋,操着一口杭州普通话,敢说敢做的“杭铁头”个性。他的“职场”岁月,却要从舟山讲起。

  18岁那年,宗庆后与其它知识青年一起,从杭州到舟山本岛西边的定海东海农场,挑起农场建设的担子。宗庆后在农场一共呆了15年,其中13年在绍兴农场,2年多在舟山东海农场。

  1963年,东海农场确定了以生产棉花为主,农场于四五月份向城市招收闲散劳动力和失学青年,宗庆后就是从杭州过来的30名新工人之一。刚刚来到农场时,宗庆后怎么也开心不起来。眼前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实在是太偏僻、太荒凉了,跟想象中的那片热土简直相去十万八千里。

  然而,宗庆后很快就把心态调整过来了。一车近千余斤重的泥土,拉一个来回就要往返30里路,再强壮的人一趟拉下来都会累得骨头散架,宗庆后一声不吭。

  2018年,73岁的宗庆后登上央视《朗读者》舞台时和主持人董卿讲起这段经历,宗庆后说:“这15年的磨练使他的斗志更加坚强。”

  茅盾:

  从商务印刷厂走上文学路

  茅盾先生本名为沈德鸿,字雁冰,他出生在浙江的桐乡县乌镇,由寡母抚养长大,在北京大学预科毕业之后便投身革命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茅盾进商务印书馆的第一个工作岗位——编译所英文函授学社阅卷员。在工作之余仍有大量的时间读书。一次偶然,茅盾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之后,有感而发,给张元济先生写了一封信,谈了自己读《辞源》的感受。张元济认为沈德鸿在英文部用非其才,让他到更能发挥才能的国文部给孙毓修当助手。

  此后几年中,茅盾给孙毓修先生当助手,编童话,协助其编纂“四部丛刊”,逐渐在新文学领域崭露头角,在1920年下半年,被张元济、高梦旦选为革新《小说月报》的人选,擎起中国新文学的大旗,利用《小说月报》新阵地,宣传新文学,抨击旧文学,成为中国文坛的一名健将。

  来源:上海大学出版社、

  浙江在线、中华读书报等


浙江老年报 关注 a0007 名人职场沉浮录 2025-07-04 浙江老年报2025-07-0400013;浙江老年报2025-07-0400011;浙江老年报2025-07-0400010;浙江老年报2025-07-0400012;浙江老年报2025-07-0400015;浙江老年报2025-07-0400016;浙江老年报2025-07-0400018 2 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