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礼三师”到“入职礼盒”
千年礼韵滋养新人
林雨尘
从尘土飞扬的官道到窗明几净的写字楼,从敬献符合规制的礼物到轻巧的互换伴手礼……千年来,无论是入学还是进入职场,都有不同的礼仪。礼仪的发展变迁,印证着时代的变化。
千年礼韵,何以滋养着一代代的新人?三礼馆文化主理人、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士罗婷婷介绍了其中的礼仪变迁。
特定物件送老师
古代拜师有两“礼”
罗婷婷说,古代学生入学、拜师,所行的礼可以分为两类:向老师助教致送“束脩”和对先师所行的祭祀礼仪“释菜礼”。
何为“束脩”?字面意思就是十条肉干。先秦时期人们交往拜访,携带礼物是最基本的礼节,而“束脩”是常见的较为微薄的礼物之一,并非专指拜师礼物。后来,“束脩”逐渐用以指代学子入学时致送给老师的礼物、学费,也引申为学子入学拜师的特定礼仪。
魏晋时期史书多有关于贵胄子弟入学须行束脩礼的记录,至唐代入学束脩礼物名目、相关仪式甚至被纳入国家礼典,成为自皇太子至州县学子必须遵守的礼仪规范。
而“释菜礼”则是古代学子为表尊师重道的礼仪。
《礼记·学记》云:“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周代贵族子弟在入学时,都要身着皮弁服举行祭祀先师的礼仪,祭祀规模较小,祭品是用菜蔬。
至唐代,释菜礼已成为成熟的太学开学典礼仪式,《新唐书·儒学传上》“帝幸太学,观释菜,命(孔)颖达讲经。”但遗憾的是,古释菜礼在唐宋之际就已亡佚。
北宋徽宗时期编纂的国家礼典《政和五礼新仪》,对太学释菜礼进行了规定。南宋大儒朱熹晚年编写《沧洲精舍释菜仪》,对书院释菜礼详细仪节进行了整理和规范。
此后至明清时期,释菜礼都被广泛应用于各级文庙与书院,进献的祭品也有了更详细的规定,如清代《嵩阳书院志》记载释菜所献祭品为水芹、菁菹、栗子、红枣。
磕头敬茶 “三师”助力
“拜师礼”有不同仪式感
“我今年68岁。我是50年前入行的,后来也陆陆续续收了一些徒弟。按照传统流程,拜师时需要向师父敬茶、磕头。”中国餐饮大师、绍兴菜非遗传承人茅天尧表示。
罗婷婷说,部分行业也有这样颇具仪式感的拜师礼。例如,梅花拳有“三师调教”机制,即由“引师”“送师”“恩师”共同参与并见证拜师过程。“引师”负责介绍徒弟入门,“送师”则担保徒弟的品行并承担监督责任,而“恩师”则是真正传授技艺的师父。
拜师前,徒弟需具备一定的梅花拳基础,并经梅花拳文场、武场师傅考察合格后,才能正式拜师。拜师仪式包括书写拜师帖、敬茶或敬酒、行鞠躬或跪拜礼以及敬拜祖师等环节。拜师后,徒弟需遵循“武德”规范,并在逢年过节时探望师父,以维系“情同父子”的拟亲属关系。
在相声曲艺界,也有“三师”助力。“引师”是负责促成拜师;“保师”确保师徒双方履行约定;“代师”是代授业者,师父若不便授艺,由其代教。
“拜师礼仪”更为简化
00后新人收获“入职礼包”
时至今日,不少企业还保留了“师带徒”的仪式感,形式逐渐转为师徒交换小礼物、互赠祝福等更为轻巧的方式。与此同时,一些公司还专门为新人员工准备“入职礼盒”。
“我是2022年入职的,当时收到了一只企鹅公仔和一个笔记本。”27岁的小何(化名)说,初来杭州报到那天,他紧张得手都不知道往哪放,但这份礼物让他感受到了公司的温暖。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入职礼包”,有超过200万的浏览量。从展示的内容物来看,不少企业会选择印有企业标志的笔记本、水杯、书包、公仔等,兼具功能性和情绪价值。
罗婷婷认为,现代企业的“拜师”旨在帮助新员工缩短适应期,促进老员工经验分享,避免企业内部知识断层,与传统有所不同。传统行业拜师学艺建立起的是一种师徒伦理关系,它通常会超越简单的技艺传授,包含“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德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