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小天”带患者做康复
坐轮椅入院的他站起来了
本报讯(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孙金铭) “老苏,轮到你做训练了,跟我来吧。”6月30日,浙中大二院(新华医院)申花院区脑病与康复中心病房外,机器人“小天”领着58岁脑出血患者苏大伯坐上电梯,开始一天的康复训练。
从电梯口出来,“小天”和苏大伯一前一后,径直走向康复中心大厅内的一台数字化跑台。穿戴上外骨骼的苏大伯步履平稳地走上跑台,两分钟后一份报告生成。
“很棒。”脑病与康复中心主任毋振华在一旁全程关注,并为苏大伯点赞。
约两个月前,苏大伯左侧肢体麻木,约一个半月前开始行动不稳、反应迟钝。随后,他到医院做了头颅磁共振,被诊断为急性脑出血。度过急性期,病情相对稳定的苏大伯来到刚启用的申花院区。
“对于脑中风患者来说,急性期的治疗告一段落,漫长的康复才是决定他接下来生活质量的关键。”毋振华说,老苏是被轮椅推进医院的,经过两周康复,戴上外骨骼已经可以独立行走。
在偌大的康复中心内,有数字化跑台、上下肢主被动训练器、上肢外骨骼训练器等多款康复设备可供患者使用,科技感满满。完成一项“打卡”后,苏大伯又在“小天”引导下,开始第二项训练……
“对于初次康复,或者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机器人引导还是有很大意义。”毋振华表示,工程师可以为机器人设置多种康复训练程序,帮助医护人员更好服务患者。局部震动仪、平衡仪和数字化跑台都可以系统化地为患者康复所用,外骨骼可以帮助患者走得更远,甚至能辅助进行上下楼梯训练。
“在这里训练不枯燥,很有意思。”完成当日训练任务的苏大伯对康复进度很满意。
毋振华表示,脑病与康复中心将秉承智慧康复理念,通过科技赋能,帮助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等脑部疾病引起运动功能障碍,以及疼痛、失眠、抑郁患者,通过有趣的运动方式来改善身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