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铅与火到数与网
印刷厂里的油墨青春
和柯旭
通讯员 王晓阳
今年66岁的王林伟,回忆起踏入印刷行业的“新人”岁月,是油墨浸透工装,是25斤铅版压肩的重量,更是“墨色毫厘差,影响万千人”的觉悟。
当老式铅印机的轰鸣化作数字车间的静音,不变的是每一代职场“新人”踏入大门时,那份对职责的敬畏与对“印好世间事”的执着追求。如今,新一代青年步入智能车间,指尖跃动的是新技术下的时代密码。
油墨与心跳交织的青春
1977年,高中毕业的王林伟通过招工考试进入浙江日报社印刷厂。
“当时进入浙报工作真的是莫大的荣誉。”王林伟回忆,初次踏入车间的场景:铅字架如密林般耸立,铅印机轰鸣如雷,空气里弥漫着油墨的气味。
王林伟所在的30位新人队伍,一半被分到排字房,一半去了轮机房。他抚摸着冰凉的铅字感慨:“这些‘小方块’竟能印出全省人看的报纸。”
当时排版用的是老式铅字,一块25斤左右的铅版是报纸的雏形,七八个人分成一个小组管理一台机器,跟着师傅学习铅印机的操作。编辑部把稿件送过来后,要一一进行对比和校准,再进行浇铸和印刷。每天凌晨上班,工作到第二日早上七八时,对于王林伟来说已成为了常态。老式的铅印机还会油墨乱溅,“常常下班时就只剩眼睛和鼻子是白的,用丝瓜、尼龙袜轮番上阵也搓不净污渍。”王林伟感慨道。
记者问他:“每天和油墨打交道是否会觉得单调?”王林伟郑重道:“负责墨色调整,不单是为了出版报纸,调的更是世间万千事,指尖的毫厘偏差便影响万千读者的阅读体验。”
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
从1982年开始,浙报印刷厂就紧跟时代开始了技术改造,从国外引进了几台小滚筒单幅胶印轮转机和激光照排。铅字排版、浇铸铅版的繁重流程终结,使印刷厂告别了“铅与火”时代。胶印技术让报纸“文字清晰如刻,版面平整如镜”。
新技术的采用,使得报纸印刷的质量和时效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新挑战也接踵而至。全英文的操作界面一时间让王林伟摸不着头脑,因为是从国外进口的,没有中文说明,并不精通英文的他,为了能够尽快熟悉新的工作流程只能死记硬背,一个个按键去摸索,还用贴纸把重要的操作和注意事项贴在了操作台上。
到了1999年,印务中心建成投产,印刷厂走入现代化行列。印务中心配备了一流的高速彩印转轮机、先进的卫星接收系统等,全面实现了报纸的彩色印刷。
技术时代的匠心传承
随着CTP制版技术的全面应用,堆积如山的铅字架彻底成为历史。处理旧铅字那天,王林伟默默站在旁边,心里感慨万千。
熔掉的是铅,熔不掉的是那段用手掂量文字分量的年月。时至今日,王林伟还经常回到浙报报史馆里参观,那里不仅记录着印刷行业的时代记忆,还存放着印刷厂的最后一块铅版。
坚守印刷工作几十年,王林伟每每遇见新人进来,都要耐心叮嘱几句:“机器和参数是死的,但墨是活的,实时观察进行手动微调是成为一名专业印刷工的必修课。”王林伟会边说边坐在机器前演示,“你们是最先看到报纸内容的人,也是报纸出版的最后一道把关人。”
王林伟的双手见证了印刷行业的沧桑巨变。从“铅火时代”到“数字科技”,从“油墨满身”到“科技车间”,王林伟虽然已离开岗位,而那份对墨色精准、对读者负责的匠心,却在一代代印刷人手中传递。
本版图均据浙报集团报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