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情绪”伪装成“疾病”
有一种疼痛叫“躯体化障碍”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
小伙5分钟时间里的“超强自救”,引发网友关注。记者了解到,乘客是因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出现胸闷、四肢麻木等症状,目前已恢复正常。
焦虑为什么会让人身体不适?出现类似情况,应如何处理?
医生表示,睡眠不足、慢性压力等会降低人体应激阈值,使人对躯体的感觉更敏感。躯体化障碍患者通常会出现心悸、胸闷、手抖、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可能伴有强烈的恐惧感,甚至产生濒死体验。
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最初只关注身体症状,意识不到情绪问题,这正是躯体化障碍状态的特点之一。
出现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如何正确处理?
医生认为,保持冷静十分关键。首先要立刻停止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和正在进行的活动,寻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休息。尝试缓慢腹式呼吸,按照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的节奏进行,能有效平复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反应。
医生表示,可以给自己一些心理支持,告诉自己这些不适感虽然难受,但不会造成实际伤害。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就诊时要详细描述症状、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和既往发作情况。如果症状反复出现,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预防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需从多方面入手。医生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调节,减少咖啡因等的摄入。这些物质会增强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焦虑阈值,使人更容易进入焦虑状态。睡眠方面,尽量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至8小时的优质睡眠。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