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茶香
———读姚振发先生的《晚茶若春》
那天,我收到一个短信:“新元好,久违!虽然联系不多,常从文章中获悉信息。今有拙作一册奉呈,放入你们活动室您的邮箱,雕虫小技,无多新意,聊表心意,请多指教。姚”
我一看姚字,就知道是前辈姚振发先生发来的。我知道,小姚(我上班时,经常以小姚称呼姚先生,而姚则叫我杨老)今年已经九十周岁了。在这么高龄时,还著书立传,实在不简单。
记得2016年,小姚在出版《晚茶三杯》一书时说:“这是我最后的晚茶。今后在读书与看报之际,如果有所感,还会写点什么,但已不可能再结集成书了。这是我的休止符,是告别之作 。”
然而,小姚还是“食言”了。时隔8年,这位九旬老人又向我们捧出了一本《晚茶若春》。
这本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近16万字,结集了小姚从82岁到90岁读书、看报的心得。
我给他回的短信是:小姚,大作收到,一定好好拜读。
这本散文集,封面设计十分典雅。由草绿、浅灰与鹅黄组成,鹅黄占了整个封面的三分之二(这是春茶的颜色),“晚茶若春”四个字放在左上方,下面是两片茶叶。确实有晚茶若春的意韵。
整本书分为六个章节:名人回忆、随见随感、读后回馈、悲悼挚友、同窗群像、哀痛祭妻。
在后记中,小姚说:萌生再出书的动机,自然缘于对文学的热爱。“偶有文章娱小我,独无兴趣见大人”,这是著名诗人流沙河老先生说的,我也是,见到有点文字刊出,便欣欣然。
我与姚振发相识在1976年金秋。我从工厂调到浙江日报工交组,姚振发先生当时是浙江日报文教组的文化记者。
他193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余杭古镇塘栖,196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大公报》,担任记者、编辑。上世纪70年代调至浙江日报,曾任记者、编辑,后担任文体部主任。
遥想当年,我是20多岁的小伙子,而姚振发也刚进入不惑之年,正是干事业的时候。他从事文化新闻报道、编辑之余,还写了许多杂文、散文。
《晚茶若春》的第一辑名人回忆中,就写到了许多名人,比如冯骥才、马叙伦、袁鹰以及鲁迅、梁实秋、梁启超、林徽因等。每一篇文章都是值得一看的。
在《镶嵌在生命全过程——浙江日报给予我的财富》一文中,姚振发深情地写道:“浙江日报这四个闪光的大字,镶嵌在我生命的全过程。年轻时,她是我向往的理想职业之所和文化殿堂;从中年到退休后,则是我奋斗不息和安身立命之地。”
在这篇文章里,姚振发回忆了于冠西、厉德馨、吴尧民等几位老领导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回忆了几十年新闻生涯中与报社同仁的深情厚谊,回忆了与许多作者和文友从开始的工作关系而后成为亲密朋友的故事。他说,这是浙江日报给我的三大宝贵财富。是人间真情的反映,它不是用地位、金钱可以得到的。
姚振发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直率、热情、豪爽,所以,许多年轻人都与他关系不错,包括我在内。于是,在他嘴里,我成了杨老,而我也直呼他小姚至今。 杨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