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3版:关注

文章导航

“越享老”让晚年更美好

——专访绍兴市民政局局长杨娣

  人物名片

  杨娣 1975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绍兴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

  本报记者 徐雨阳

  最近,来自日本的东山映子找到了在绍兴的“落脚点”,“医生随叫随到,智能管理系统甚至比日本的一些高端养老院还要先进。”作为绍兴市首个大规模高端康养项目,朗和银润国际医养中心正式落成并试运营后,已吸引国内外超50位老年人预定入住。这座定位“越幸福”的高端医养综合体开业,正是绍兴市高质量实施“越享老”行动的一个缩影。近日,记者专访绍兴市民政局局长杨娣,看绍兴如何通过打造“越享老”民生品牌,让老年人享受实在幸福。

  记者:绍兴聚力打造“越享民生”工作品牌,高质量实施“越享老”行动,今年成功入选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推进过程中,绍兴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和突破探索?

  杨娣:今年绍兴市成功入选国家级试点,并且获得中央财政资金2000余万元专项支持,扶持金额创近年之最。“上接天线”之后,怎样更“接地气”,是试点工作的重点,我们做了以下统筹:

  “一盘棋”统筹规划,政策供给“越”发完善。今年来,绍兴建立市长牵头、跨部门联动的常态化会商机制,把试点工作充分融入城市发展战略。同时,成立市民政局老龄和养老工作领导小组,明确33项“越享老”年度重点任务,形成民政系统工作合力。

  “一体化”摸排提档,适老配套“越”发完善。截至今年6月,绍兴全市争取超亿元国债资金,帮助1.8万户老年人家庭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不仅让老人床边有扶手,更让他们心里有盼头。

  “一张网”优化布局,县域模式“越”发创新。做新做强县域养老,绍兴始终走在前列。2023年,柯桥区就成立了全省首家区属国有一级养老企业。发展至今,全市已有6家国企参与养老服务,成功开拓“国企+养老”新模式,“职业养老经理人”走入越来越多寻常百姓家。

  记者:守护最美“夕阳红”离不开人才这把“金钥匙”,绍兴是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为“越享老”行动持续赋能的呢?

  杨娣:近年来,绍兴通过政策引人才、培训育人才、环境留人才,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梯队建设。

  政策支撑“引人才”。正逢毕业季,在老龄化较为突出的诸暨市,当地颐和养老中心与绍兴护士学校开展校企人才订单培养合作,已有数名学生签订定向培养三方协议书,志愿以“朝阳”护“夕阳”。通过制定《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构建全链条政策体系,目前全市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护理员近25人。

  专业培训“育人才”。近年来绍兴鼓励高校与养老机构开展深度合作,目前全市已建成6个实践基地和产业学院,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超5万人次、家庭照护者2.1万余人次,高级养老护理员占比位居全省第二。

  优化环境“留人才”。6月13日绍兴出台新政策,将一线持证养老护理员特岗津贴提升至300-1200元/月,标准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同时将发放范围扩大至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全市已累计发放特殊岗位津贴590余万元。

  记者:绍兴老龄化率达31.76%,居全省第二,请问如何将政策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民生实践,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升级?

  杨娣:变“养老”为“享老”,离不开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落实保障,享老“越”便利。今年,绍兴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完成“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迭代,新增和优化10项服务。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片区化运营,建成示范引领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5家,让“15分钟”家门口的居家养老服务圈成为现实。

  推进照护,享老“越”贴心。在诸暨大唐街道,离老年食堂开饭时间还有1个小时,老人们坐在餐桌前,欣赏志愿服务队带来的歌唱表演。不仅兜底温饱,更提供精神慰藉。目前,像这样的助餐配送餐服务点,绍兴已建成1000余个。绍兴聚焦空巢、独居等农村特殊困难老年人,创新构建“邻里互助+流动服务”双轨服务模式,真正实现让每一位老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

  升级康养,享老“越”舒心。目前,绍兴每万老年人已拥有20张以上认知障碍床位,已建成乡镇(街道)康养联合体86家,覆盖78.6%的镇街,提供康复护理与生活照料一体化服务。全力探索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使老年人在家享受“类机构”的专业照护服务,今年计划建设2000张以上家庭养老床位,服务4000人以上。


浙江老年报 关注 a0003 “越享老”让晚年更美好 2025-07-01 浙江老年报2025-07-0100008;浙江老年报2025-07-0100011;浙江老年报2025-07-0100013 2 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