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之变,不可胜尝
五味之变,不可胜尝
金字招牌源自《孙子兵法》
本报记者 孙磊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五味和诞生于杭州庆春街小福清巷口。创始人王金发,时年20岁,嵊州世家子,还是“海归”,曾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日本大森体育学校。
这么一个性豪侠、爱习武的男人,怎么会去办一个糕饼铺子?
当年,有文化的热血青年多热衷革命。王金发投身光复会。1907年,他奉徐锡麟之托,送一份手札给秋瑾。手札内容,是要秋瑾到培养革命军事干部的绍兴大通体育学堂执教,并领导浙江方面的起义大事。后来起义失败,秋瑾被捕,清吏以酷刑相逼,盘问王金发的下落,但秋瑾始终不语。王金发曾作诗“莫道丈夫尽豪侠,英雄还让女儿占”,来纪念这位战友。
据载,王金发出生时,家中尚有田地100余亩,后来都被他变卖精光用于革命,还欠债l000余元。1911年,他率革命军光复绍兴,自任绍兴军分府都督,平粜仓赈,减除苛捐杂税,兴办实业,严禁鸦片,筹办越中习艺所,才还清了债务。
前头说过,“五味和”三字语出《孙子兵法》:“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后面一句是:“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意即:战争有非常规和常规战术两种,通过两种战术组合变化,灵活运用才能致胜。可见王金发的深意。
杭城第一味 老板坐轿车
1916年,五味和易主,盘给了安徽人汪昌隆,由此开始真正发迹。
论做生意,商人汪昌隆比革命者王金发要专业多了。他先是重金聘请了家乡糕点名师,又从安徽采办名特农产品做原料,制作重糖重酥的四季茶食糖果,其中苏式百果月饼、大麻饼、麻酥糖、椒桃片、寸金糖、枇杷梗、洋钱饼、大桃片、玉带糕、太史饼等产品,渐渐声名鹊起。
到了1930年代,安徽绩溪瀛洲的汪德孚接手了五味和。汪家底殷实,祖上三代都经营茶叶、丝绸。他大刀阔斧,开出了排面、品种都属当时最大规模的糕点铺,五味和由此进入一枝独大的鼎盛时期。
当年庆春街上,能坐小轿车的老板屈指可数,汪德孚就是其中一个,足见其实力不可小觑。
那时的五味和采用前店后场的格局,店面朝向整日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庆春街,三开间的欧式门面,气派非凡。
店内丈柜三组,陈列自制产品,琳琅满目,所制糕点贯通江南特色,以精细的苏式糕糖为主。
工场则在铺面后的小福清巷内,雇的伙计多为老板的安徽同乡,几名看家“把舵”师傅一律为徽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