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3版:新闻

洪湖儿女相聚钱塘

原陆一师“硬骨头精神”代代相传

  本报讯(和柯旭 孟毓)5月11日,百余名部队子女们胸前别着“洪湖儿女”特制纪念章相聚在西子湖畔。原陆一师的前身是贺龙在湖北洪湖地区创立的,这是独属于原陆一师子女们在“洪湖小学”上学的回忆。在专题片《洪湖儿女到钱塘》的影像中,历史渐次铺展。

  活动组织者安蓉泉表示:“从时间轴、空间轴、家庭轴三个维度看,原陆一师子弟度过了幸福、幸运和奋斗的50年,涌现出功勋将士、劳动模范、知名学者、业务骨干、管理精英、工商英豪、模范党员……为杭州发展做出贡献。”

  曾在武警工作的白旋回忆原陆一师从成立到抗日战争再到移防杭州的峥嵘岁月。他动情道:“1975年我们来到杭州,成了钱江郎、西子女。”

  72岁的陶正明在掌声中分享:“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纪念历史,更要传承‘硬骨头精神。”这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三股劲”(压倒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和“四过硬”(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

  文艺汇演的每个节目都是历史的切片。久玖电声乐团奏响《人民军队忠于党》时,台下百余双鞋底齐齐叩击节拍,令人置身军营拉歌的热浪。诗朗诵《洪湖儿女到钱塘》的韵脚里,藏着初到杭州时的斑驳记忆。颜林林的《天下乡亲》唱至“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时,很多人两眼泛起泪光。

  曾长期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工作的李江感慨道,大院生活最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就是“大院普通话”,“因为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我们自小一起长大,各地方言都会扯上一两句,最后形成了‘四不像’的‘大院普通话’。”坐在一旁的孟铁原曾在外事部门工作,他回忆:“我们初来时都是20岁左右,奋斗在不同的岗位上,杭州早已成为‘第二故乡’。”

  当胶片停止转动,当《洪湖水浪打浪》的余韵消散在暮色中,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团聚定格在每个人心里。


浙江老年报 新闻 a0003 洪湖儿女相聚钱塘 2025-05-13 浙江老年报2025-05-1300008 2 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