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推荐,保证“药到病除”
起底新型保健品电话销售诈骗
“专家”推荐,保证“药到病除”
起底新型保健品电话销售诈骗
警惕一种新型保健品电话销售诈骗——诈骗犯罪嫌疑人冒充正规保健品公司客服、医疗专家,通过电话为购买过保健品的中老年人诊疗,一番忽悠后高价推销药品。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检察院正在办理的一起案件,揭开了该类诈骗黑色链条。
众多中老年人被骗
“您好!是徐大爷吗?”2022年5月,无锡市滨湖区85岁的徐大爷接到一家保健品销售企业“健康指导老师”的电话。
对方主动询问徐大爷使用药酒效果如何,继而通知徐大爷:知名专家“李老师”当天将抽时间给全国20名患者电话会诊,稍后“李老师”会给徐大爷打电话。过了一会儿,“李老师”打来电话,很热情地关心徐大爷的病情。“电话会诊”之后,“李老师”向徐大爷推销三种药,称可治疗高血压等问题,保证药到病除。
“我常收看中医专家的节目,一听声音很熟悉也就没有怀疑。药是用货到付款寄过来的。”徐大爷说。几天后,快递寄到,三种药均用牛皮纸包装,分别是“巴马汤”“独活寄生合剂”和“六味生脉片”。按剂量连续服用20多天,却毫无效果,徐大爷才知道上当了。
解析骗局:
从快递信息中筛选诈骗对象
2022年8月,公安机关在办理另外一起诈骗案件时,意外牵出本案主要犯罪嫌疑人杨某。杨某到案后,主动交代了购买快递信息并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犯罪事实。经警方调查,全国有400余名中老年人遭遇这一骗局,被骗金额高达100余万元。
近日,滨湖区人民检察院向记者详细披露了杨某团伙的诈骗伎俩。所谓的“健康指导老师”、“专家”都是诈骗犯罪嫌疑人冒充的,而诈骗所需的“精准信息”均来自快递信息。杨某先是通过网络论坛结识上家莫某,批量购买快递信息上万条。
拿到快递信息,杨某就让业务员打电话给目标中老年人,谎称是保健品销售企业的“健康指导老师”。他们先问使用产品是否满意,再抛出专家“一对一”问诊机会,专家“李老师”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对方病情,为后续诈骗做好铺垫。专家“李老师”是由杨某本人模仿的。他在网上找到相关专家的讲课视频,并进行反复模仿练习。
在了解病人病情后,他就以专家口吻夸大病情,并举上几个自己治疗过的案例。待对方信以为真,杨某便抛出治疗方案,这些中药成本不过几十元至几百元,杨某要价却高达2000元至4000元。
检察官:
购买药品要通过正规医疗机构
不久前,滨湖区人民检察院分别以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犯罪嫌疑人杨某、莫某依法提起公诉。
办案检察官提醒,购买药品要通过正规医疗机构,购买保健品则应认准“蓝帽子”标识。选择通过视频、电话、网站等方式就诊时,应提前核实清楚对方身份及资质,不要轻信非正规渠道的所谓专家电话问诊,谨防各类连环诈骗。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