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5版:关注

文章导航

小菜一碟” 百味浮沉

  “小菜一碟” 百味浮沉

  林雨尘 本报记者 孙磊

  很多杭州人去河坊街逛景阳观,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并不是只为了买那些瓶瓶罐罐菜瓜儿,而是对这家店的前生今世特别感兴趣。

  要知道,在寸土寸金的河坊街,一家酱腌咸菜店能经历那么多风雨依然如磐而立,这真的不容易。让人觉得“小菜一碟”背后有着无尽的故事和滋味。

  一碟酱菜的初代创业

  关于景阳观的起源,有人说它是“杭州萝卜绍兴种”。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26岁诸暨人寿达清独自乘船来到杭州,在荐桥直街(今清泰街)佑圣观巷口开了一家酱菜店。此时他已在酱菜界打滚了13载。

  看着属于自己的店铺,寿达清踌躇满志。他13岁到诸暨湄池镇上一家酿造厂当学徒。三年满师,16岁的他学得一手腌制酱菜、豆制品的看家功夫。那时的规矩,满师后仍要给厂里做三年,叫做“谢师”。20岁,他受聘留在酿造厂当腌制作场“老大”。

  6年后,存下第一桶金的寿达清辞职离开诸暨,只身渡江来杭州自立门户,前店后坊,以销售自制酱菜、腐乳为业。取店名时,他想要一个叫得响、传得开的好名字,听说上海有家紫阳观的酱酒店生意极好,于是他把“紫”换成“景”,取名“景阳观”,期待日后兴旺发达。

  寿达清颇有经营头脑,从绍兴聘请技工制作各式酱菜、腐乳,如双插瓜、甜乳黄瓜、八宝什锦菜、糟油萝卜、开洋腐乳、桂花腐乳等10多个品种,很有特色。

  一个“贡”字的皇室认证

  鼎盛时期,景阳观走红京城,相传与清末大臣王文韶有一段渊源。

  王文韶是杭州人,出身寒微,他父亲王又沂在梁宝康酱园店管账。王文韶年幼时给店主儿子做伴读书童,后来通过科举考试入仕。杭州人历来喜欢泡饭过佐菜,王文韶把这个饮食习惯带到京城。他隔三差五就会从杭州捎去一些酱菜、腐乳之类的佐菜进京。

  这位浙江官员长袖善舞、交游广阔,时常将杭州土产酱菜作为礼物馈赠给亲王和同僚。在他的牵线搭桥下,景阳观酱菜传进了宫内。因双插瓜脆嫩又咸、略带甜味,口感鲜美,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到诸宫后妃,都定为早晨必备的佐菜,成了皇室贡品。而杭州人在家也能经常吃“贡瓜”,这在当时传为一段佳话。

  “贡”字加持下,景阳观声势更盛,不失时机经营起宁波醉蟹、泥螺、虾子,以及杭州酱鸭、酱猪头、桂花梅酱,并搜索各地风味济济一堂,和北京六必居、扬州三和四美、济宁玉堂酱园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酱菜店。


浙江老年报 关注 a0005 小菜一碟” 百味浮沉 2025-04-29 浙江老年报2025-04-2900007;浙江老年报2025-04-2900010;浙江老年报2025-04-2900011;浙江老年报2025-04-2900009 2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