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化“杭州实践” 创新特色品牌
完善“顶层设计”
织密“教育网”
三年来,杭州将老年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质量建设“浙里康养”的积极探索,持续推动老年教育资源全市域贯通融合。目前,全市已实现13个区、县(市)老年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机制全覆盖。
立足“数字经济第一城”定位,杭州持续创新“网上专题报告会”等老年教育数字化形态,助力升级“云上老年大学”建设,新增线上优质课程25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线上+线下”全平台共享,织密老年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网。如临平区按照“六统一”“六贯通”要求,实现镇街老年学校、村社标准化老年学堂全覆盖,制定老年教育工作制度15项,线上注册老年学员数达3.4万余人。又如萧山区将老年教育与社会建设、教育发展等规划进行同步谋划设计,在萧山区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指引中,明确老年教育场景要求,贯通老年人“颐乐学为”。
三年来,杭州着眼于老年教育全链条资源优质共享,深化与党群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国企等合作,多部门“同频共振”,不断拓展老年教育阵地。目前,市本级新成立了党校联合体、杭州老干部大学联合银行分校、海关分校、绿城陶然里“乐真学院”等,提质扩容“15分钟老年教育学习圈”。
为推进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杭州凝聚起优质教育资源,更新归集学校库、师资库、学员库、课程库等“四库”数据,吸收引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专业化师资队伍,率先编制杭州市老年教育自编体系教材,仅2024年就推出音乐、桥牌、艾灸保健等教材,并组织开展老年教育“送教下乡”数十次。
如临安区立足当地实际,针对乡村老年人学习习惯问题,提出用好“田间”“墙角”“文化礼堂”等三个场所,开展老年故事会、田间课堂、文化下乡进礼堂等隐形教育的思路,使乡村老年人再学习再成长。
上城区采取“政府部门支撑一点,社会力量补助一点,老年居民交一点”模式,积极引进社会力量,聘请优质的师资团队,为居民提供专业、多样的授课服务,开设了民族舞、形体走秀、非洲鼓、声乐等受广大老同志喜爱的人气课程。
三年来,杭州深化老年教育资源品牌标杆铸造,深化老有所学的“杭州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杭州特色和创新特征的成果。截至目前,杭州老干部大学逐年推动课程、学员数量“双提升”,新设“非遗传习所”,还在亚运期间向各国运动员送出非遗杭画扇百余份;全市新增3家省优质老年大学分校(教学点),联合市教育局共同培育杭州市示范性老年教育机构、“共学养老”示范基地以及老年教育品牌项目若干。
在2024年全市老年教育资源整合成果展中,一批特色项目、创新案例、典型做法脱颖而出。拱墅区“大运河老年学堂”依托家门口“大运河幸福家园”服务阵地,引进区老年大学、拱墅职高等专业师资和受群众欢迎的“民间达人”,推出20余项“课程菜单”供群众“看单点餐”。滨江区推出“老少共学”模式,新设无人机课程、老年电竞班等,探索“低空经济”“文化产业”与“银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为高质量老年教育发展模式探路先行。老年教育特色课已遍地开花。
多方“同频共振” 凝聚发展合力
开展老年教育资源整合,杭州起步稍早。2022年初,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意见》,杭州市委老干部局随即行动,联合多部门开展老年教育项目建设及资源整合工作,如今已满3年。
老年大学学员在上花艺课。
滨江老年大学无人机课,老少同乐。
老年学员在上茶道课。
杭州市老年教育交出“成绩单”(四)
关键词:多样 特色 普惠
夏凌 革成 吴学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