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观念是否存在冲突
影响子女抑郁水平
孝道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敬老养老,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使老人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因而成为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孝道观念具有多面性,一般来说有“权威性孝道”和“相互性孝道”两种类别。
“权威性孝道”的运作基础强调角色规范和等级制度,例如认为孩子需要无条件地服从父母,听父母的话,办父母要求的事情。
“相互性孝道”则强调回报父母的养育恩情及满足自然而生的情感互动需要。例如认为父母在小时候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所以我也要在他们年纪大的时候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
在过去,强调尊卑和服从的“权威性孝道”观念占据社会主流。而如今,强调情感和互惠的“相互性孝道”观念正在逐渐成为主导。
一项对3321名青少年及其父母的调查显示:亲子间孝道观念不存在冲突时,父母和子女相互性或权威性孝道水平和子女抑郁水平没有显著关系。而当亲子间孝道观念存在冲突时,在父-子、父-女组合中均表现出亲子间“权威性孝道”冲突程度越高,则子女抑郁水平越高;在母-女组合中表现出亲子间“相互性孝道”或“权威性孝道”冲突程度越高,则女儿抑郁水平越高。
这表明,真正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并不是父母或子女孝道观念本身,而是亲子间的孝道观念是否存在冲突,尤其是父母对相互性或权威性孝道的认同是否高于子女相应的认同。而性别差异可能是因为男孩主要以父亲为榜样,因而更在意自己在孝道上是否达到父亲的要求。而在社会化过程中,女孩通常被教育为应当接受、服从、照顾他人感受,因而无论对于父亲还是母亲,女孩都十分在意自己是否在孝道上达到他们的要求。
因此,父母应当努力洞察子女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对孝道的不同建构,并通过有效沟通寻求共识,让孝道观念在新时代继续成为家庭和谐的基础。 据心理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