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百余年的非遗技艺谁来传承?
85岁老人发出“寻人启事”
本报记者 夏凌
通讯员 雷振芳 孙玮聆
大头面具、鲜艳服饰、夸张表演,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点,演员全程没有一句台词,却表现出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颇具民间舞剧特征的节目叫“跳净童”,是我省非遗传统舞蹈,在建德市钦堂乡谢田村一带已流行140多年,是当地最古老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
上周五,见到建德市85岁的“跳净童”非遗传承人陈斌能时,他正与徒弟包芝球商量寻找接班人的事,“我们希望找一个更年轻的接班人,将非遗项目传承下去。”
舞蹈起源竟是旧时为“治病”
“跳净童”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从它的另一个名字“大头和尚戏柳翠”中可以看出一二:村姑柳翠来寺里拜佛,老和尚想乘机调戏柳翠。小和尚设法请来了土地公公,两人联合狠狠地打击了表里不一的老和尚。
内容虽朴实无华,但却是当时百姓对惩恶扬善的一种期盼。
作为土生土长的钦堂乡人,陈斌能从小便熟悉“跳净童”,先后看过3代人表演。“村里有个剧团,每年元宵节前,他们会把演出面具糊好,元宵节当天表演,随后将面具烧掉。”
为什么要烧掉面具?旧时,钦堂谢田村地处偏远,缺医少药,山村孩童春季常患“猪头疯”(腮腺炎)。村里患病的孩童就带上面具,跳起这种促进头部、颈部运动的舞蹈。跳完之后,村民会将面具烧毁,期望随着面具的消失将病魔驱除。
“现在,医疗水平提高,村民医学知识增长,大家已不再依靠这一舞蹈治病,跳的人也就少了。”陈斌能说,2012年,建德市文化馆需要整理“跳净童”的文化资料,找到自己帮忙来整理。
古稀之年学“跳净童”
虽然看过“跳净童”,但陈斌能没有学过、跳过,该如何整理资料?幸好以前有一位老前辈整理过一些资料留给他,他又结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浙江传》中的“跳净童”内容,进行资料归纳整理。
2014年,钦堂乡提出要恢复民间艺术,但原来的扮演者都已上了岁数,跳不动,也讲不清了。当时75岁的陈斌能暗下决心,自己学着跳。
他向“跳净童”第三代传承人陈如惠学艺,又根据回忆,结合资料,摸索出4个角色的不同舞步。“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小和尚主要是旁踢步、前倾后踢步、后仰前踢步,童趣顽皮。”陈斌能学成后,又分头表演给曾经的“跳净童”4个角色表演者,得到了一致认可。此外,他还学习“跳净童”的面具制作、音乐锣点的节拍调整。
作为非遗传承人,陈斌能自编学习教材,拍摄教学视频,精心撰写《漫谈谢田净童缘》,将“跳净童”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记录到《谢田村志》《钦堂乡志》中。他还将跳净童项目深度融入乡村旅游,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各类品牌节庆活动进行展演。
用书法讲好中国故事
除了非遗传承人的身份,陈斌能还是国家特级书法师。他创作的《满江红——炎黄颂》被北京炎黄之子书画院永久收藏,还被推荐收编在《当代名家书画系列丛书》中,向国内外发行。
《鹧鸪天·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新安三绝》……陈斌能用手中的毛笔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陈斌能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老年学员走进老年学堂,乐享文化养老、智慧养老。陈斌能在钦堂乡的1所老年学校、4个老年学堂开设公益课程——“跳净童”舞蹈和书法课,吸引了众多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