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作伴五十载
诸暨老茶人进山送“宝”
通讯员 杨佳奇 石天申
每到三月,位于绍兴诸暨市东南约25公里处的东白山麓西侧,总会迎来一位熟悉的客人。陈元良熟门熟路地抵达陈宅镇开化村福生源农业开发基地。这是他科普宣讲的露天课堂,也是向农民提供技术帮助的“实验场所”。
近日,记者随同陈元良走进茶山,探访这位“老茶人”这些年与茶作伴的生活。
农技帮扶的实验场所
他此行的目的是,为福生源农业开发基地的茶农,作石笕茶制作技术的公益指导。
“稍微有点动作不到位,陈老师就批评指正。” 茶农们说。
福生源农业开发基地负责人吴福军也深有感触。在一次基层文化礼堂科普宣讲中,回乡创业的吴福军正苦于茶叶种植技术的缺乏。陈元良得知他的困难后,以公益服务的形式帮助创业农民综合利用茶叶资源,传授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技术。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吴福军的2000余亩林地年年都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带动了周边一批农民共同致富。
传承茶文化的露天课堂
2015年退休后,陈元良走进学校课堂、山区茶乡,和学生们分享“茶与人生”特色课程。他根据农耕文化的特征和诸暨农耕文明的发展史,收集和整理从春秋伊始的农业故事,把农耕文化理念植根于青年学生心中。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大批青年回乡创业创新,茶产业已经成为山区青年从事的一项特色产业、富民产业。陈元良发挥一技之长,把茶园当成“露天课堂”。徒弟陈赢荣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建起示范茶叶基地3000亩、分户茶园3000亩,茶叶加工和销售收入达到200多万元。
为茶文化著书建馆
这趟进山前,陈元良刚刚结束《西施石笕茶》一书的主编工作。想到能为诸暨石笕茶留下只言片语,他兴奋极了。
一直以来,陈元良都对诸暨的石笕茶有一份别样的情怀。为了解“诸暨石笕”的历史文化,他先后到杭州、嵊州等地寻找最早记载石笕茶的文献。
他的收集习惯在“越红博物馆”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越红”是中国十大红茶品牌之一,诸暨是越红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陈元良利用平时在工作中积累的文献资料和茶类器具,帮助温州商人杨思班建起了“越红博物馆”。
建馆以来,参观实践的人络绎不绝,陈元良不时去客串一把讲解员。如今,被诸暨市关工委命名为青少年茶文化实践基地的“越红博物馆”,也成为了传承农耕精神、弘扬诸暨茶文化的重要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