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戏《金庸》背后的银尚达人很有料
海宁凝聚银发力量建设“三支队伍”
本报记者 王杭晨 通讯员 朱悍晟
3月以来,嘉兴海宁市皮影戏艺术团里锣鼓丝竹声不断,这里正加紧排练原创新戏《金庸》。“我花了4个多月时间走访金庸先生的亲属和本地村民,挖掘出很多一手资料。”作为主力写手,浙江省级“银尚达人”贺金虎自豪地说。
像这样的“银色人才”,在海宁还有很多。聚焦省委“新春第一会”精神,海宁市委老干部局从机制、平台、项目入手,分类施策、靶向发力,用好离退休干部的政治优势、经验智慧和专业特长,为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凝聚“银发力量”。
完善机制 助力“青苗成长”
“2024年,我们将加快整合‘心连心会客厅’‘老冯课堂工坊’等资源,为破解基层干部‘成长的烦恼’提供更全面系统的帮助。”长期担任退休支部联络员的经历,让海宁市丁桥镇党委委员张辰兰对用好“银色资源”精准赋能干部成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海宁市积极探索“银青结对”联学互助机制,组织老同志骨干担任实践导师,为年轻干部提供“一对一”帮助指导。如,许村镇退休支部结对司法所,创设“老干部志愿调解室”,为疑难案件开设“专家门诊”,联手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优化平台 彰显银晖价值
去年,海宁市启用全省首座“银尚达人馆”,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文化惠民等九大类200余名离退休领域人才档案,通过讲师团、共富工坊、“三方协同”等载体,把专业人才输送到专业领域,参与创办“九斤乡村电影文化节”、培训非遗草编“薪农匠”队伍等50项具体工作。
打造品牌 传承“工匠精神”
累计授课两万余人次,先后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4项,带出的徒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电工专家陈新益曾获“全国劳模”等荣誉称号,退休后,他总结实践经验为员工传授本领。
近年来,海宁市委老干部局结合企业关工委建设,培育“潮银工匠”“假日学校”等精品项目,办好“长者会客厅”、潮城工匠“名师带高徒”等品牌活动。累计开展专题宣讲40余场,听众3500余人次,协助企业完成技术改造项目27个,为培养技能人才队伍精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