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照护触手可及
浙江全面打造认知障碍照护专区
本报记者 陶悦清
健忘、易怒、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失智老人的照料问题被认为是养老照护领域的“难中之难”。浙江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的省份,针对认知症老人的专业照护需求十分迫切。
多年来,我省把打造认知障碍照护专区,作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一件大事持续推进。2021年,《浙江省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将“每万老年人口拥有养老机构认知障碍床位数”列入浙江“十四五”时期养老服务主要发展指标。2022年起,浙江省政府连续将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建设列为年度民生实事。
如今,走进浙江大大小小的养老机构,各类认知障碍照护专区焕新亮相,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幸福忆家。
家门口照护触手可及
走进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认知障碍照护专区,一扇扇挂有水果标记的房门色彩艳丽,室内公共空间随处可见的一件件记录历史的老照片、老物件,怀旧气氛浓郁。每天早上8时半,近30位老人围在一起,跟着音乐节奏鼓掌,度过快乐的时光。
早在2012年,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开始探索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建设。2022年11月,中心认知障碍照护专区2.0版本“幸福忆家”建成投用,有60张专区床位、中庭园区,老人可在宽阔的塑胶跑道上活动,也可自由种植花卉。
浙江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认知障碍疾病呈现多发、加速增长趋势。2019年11月,我省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市县公办养老机构应设立失智症照护专区,床位数不少于总数的5%”;2021年4月,省民政厅印发《浙江省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将“每万老年人口拥有养老机构认知障碍床位数”列入我省“十四五”时期养老服务主要发展指标,2022年目标值10张,2025年目标值20张。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改造要求,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改造分为专区改造、床位设置、场景布置等,列入民生实事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建设床位的,经过验收后可按每张床位一般1.5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
2022年、2023年,浙江省分别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7510张、10063张,年度目标均超额完成。
“软硬”结合提升服务
杭州市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二期(中天绿城大爱天下医养中心),坐落在午潮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在这里,认知症照护专区配备神经内科医师、康复治疗师,实施多达16种针对认知症长者的特色“非药物疗法”。
去年10月12日,杨爷爷在家人陪同下来到中心“幸福忆家”。老人有轻度沟通障碍,无法独自坐立,工作人员悉心为他做了一次肌肉力量、认知功能评估,并量身定制一套非药物干预照护计划。经过42天的暖心照护,现在杨爷爷已可独立完成起床站立、刷牙洗漱等动作。
浙江对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设置提出“单元式布局、居家型布置、功能化配套”要求,专区床位采取“小单元” 式布局,按照“居家”理念布置,提供8种以上非药物干预的不同疗法区域,对老人的感官、嗅觉、触觉、记忆进行适当锻炼。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还要求每个机构需配置经过专业培训、拥有照护计划制定能力的照护专员,增强服务能力。”
在嘉兴,以全新设计理念为认知症长者打造集养、医、康、护相结合的全能照护空间,采用植物疗法、怀旧疗法,音乐疗法、游戏疗法、香薰疗法、运动疗法等,帮助认知症老人唤起记忆。
为进一步增加照护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省民政厅还列出培训基地清单。通过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合格的,颁发省民政厅统一制定的结业证书,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结业证书按编号顺序分配到各市。培训基地、从业人员信息均进入“浙里康养”智慧养老应用。
社会参与多方给力
蓑衣斗笠、稻草墙、丰子恺漫画……在嘉兴桐乡市乌镇浮澜桥养老服务中心认知障碍照护专区,特色“桐乡老物件”上墙陈列,让老人重拾记忆、重温往事,找到青春岁月的痕迹。
位于杭州市临平区临平街道的恩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嵌入型”认知障碍照护是特色,老人在家门口接受照护,方便儿女探视,又能享受专业服务。
进入杭州拱墅区德胜认知障碍友好社区,一朵色彩明丽的“小蓝花”是统一标识。药房、生鲜蔬果、休息区等各类温馨提示标语沿路布设。项目负责人范懿心表示:“‘小蓝花’寓意‘勿忘我’,是国际认知症好朋友社会行动的公共倡导标识,整个社区的认知症友好环境营造意在提升全体居民的照护意识。”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实现从专区打造到社区友好环境的营造,离不开社会多元参与,需要形成由家庭、机构、社区等多元主体组成的“互联体”,整体便利认知症老年人的生活、出行和活动。
“十四五”期间,我省各级民政系统还将不断深化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环境建设,打造认知障碍闭环式服务网络,为认知障碍家庭提供专业照护服务和精神支持,搭建认知障碍老年人与社区的交流平台,营造关注、关心、关爱认知障碍老年人的友好社会环境,推动我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