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好家庭会议让“谢幕”无憾
杭州这场探讨生命关怀的大会很有“料”
本报讯(记者 俞琪)你会和家人探讨关于“抵达生命终点”这样的话题吗?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跃华教授团队昨天正式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74.91%的养老院老年人对在家庭中讨论死亡话题持开放态度。
作为省级福彩公益金社会服务公益项目“老年人临终关怀救助服务”的一项促进活动,2023“浙江省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研讨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专家、临终关怀服务机构专业人员和志愿服务者50余人汇聚杭州,就促进我省老年临终关怀事业展开探讨。
会上,张跃华教授团队汇报了一项研究进展。他们在2023年对我省公立养老院的571位老人进行访问调查,这些老人平均86.86岁,67.7%为女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平均每月退休金5478元。结果显示,25.09%的受访老年人回避在家里讨论死亡话题,57.27%认为生前预嘱文件对老人有帮助。
张教授团队和本次研讨会上许多与会专家、学者都提到一个词:家庭会议。良好的家庭沟通,在生命迈向终点时,能起到什么作用?
会上,宁波市鄞州区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主任裘继燕分享一对父子的经历。患者罹患肝癌,发生肝昏迷,其子非常焦虑:“老爸一句话也没跟我说过,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能让他醒过来吗?我想跟他说句话。”后来,通过医疗手段,患者逐渐苏醒,父子之间说了许多话。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大金石朗和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健康管理护士长杨洪萍分享的一个案例。一位老人即将临终,全家人早就达成共识,尊重老人个人意愿,做好陪伴者、倾听者。最终,老人安详离世。
如何实现良好的家庭沟通,让“谢幕”无憾?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建议,一要让家属接受死亡教育,不害怕面对这个话题,让家属和医生的加入变成正面影响。其次是通过死亡教育,削弱甚至消除大家对死亡的恐惧,提前做些准备。
浙江医院安宁疗护病房护士长项巧珍则从服务提供者角度给出建议,应通过专业培训,让服务提供者从医疗知识、心理关怀等方面,帮助患者和家属形成良好沟通,开好家庭会议。
对此,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杨晔琴教授牵头的一项安宁疗护高等护理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显示,目前,大多数护理院校未制定系统专业全面的安宁疗护必修课,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研究提出,应在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培养护士的安宁疗护能力。
________________/ 新闻+ /
进行家庭沟通,开展家庭会议时,我们可以讨论下列问题——
1.中国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3.64岁,女性为79.43岁,你的预期寿命是多少岁?
2.你认为自己这一生顺境多还是逆境多?
3.如果请你想象下,你希望你的最后时刻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4.你如何看待“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这句话?
5.假设此刻,你将临终,只能再实现一个愿望,你希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