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5版:银尚

赋予灰雕“新生命”

台州八旬手艺人“好为人师”

  潮新闻记者 陈栋 朱梦成

  推开工作室的门,王立春迫不及待地把灯打开,满屋子的作品列队欢迎他,他的眼里开始闪光——王立春来到了属于自己的“灰雕王国”。

  从最初用泥水对房屋进行简单的修修补补,逐步到将泥水用于雕刻和装饰,年近八旬的王立春凭借自己对灰雕艺术的热爱,通过刻苦练习和推陈出新,为灰雕技艺注入了新的生命。

  泥瓦匠不惑之年结缘灰雕

  王立春14岁便出了社会,到路桥建筑二社开始了打工生涯。那时,王立春被队里领导随手安排给了一名师傅当助手。这名老师,正是路桥有名的泥水大师洪仁法。

  在师傅的指点下,当时刚20岁出头的王立春开始了自己的“处女作”,做一尊2米左右高的伟人塑像。王立春胆大心细,动作也快,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大致捏出了一个雏形,再结合后面几天的精雕细琢,一尊栩栩如生的伟人像成型。王立春极高的天赋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灰雕技艺在那时就扎根进了他心里。

  因为平日工作繁忙,直到过了不惑之年,王立春才开始专心研究灰雕,天赋加勤奋,他很快在这块领域里出了名。

  王立春告诉记者,自己接触和钻研灰雕技艺,本来就不是冲着能赚多少钱去的。所以王立春在对传统灰雕深入学习吃透后,也提出了很多大胆的革新和尝试。

  这种始终长在房屋最顶端的艺术,再怎么优美,也是“曲高和寡”,与大多人的生活离得太远了。于是,王立春拿自家房子做试验,将灰雕技艺的展现手法,改良和运用到室内装饰上。他把展翅翱翔的飞鸟刻在了自家的墙壁上,又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嵌进了天花板,他甚至还在自家浴室里雕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一番研究,王立春将灰雕艺术用“活”了,使其变成了更加平易近人的艺术。

  老匠人当起灰雕技艺传播

  2007年,路桥灰雕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灰雕这一块造诣颇深的王立春,自然而然也成为了路桥区政府认可的“灰雕”非遗文化的传承人,经常会有相关领域的单位或公司邀请他去开讲座,这种感觉让王立春很喜欢。

  “怎么说呢,感觉自己这样的老匠人,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重视。我也非常乐意将自己在这方面的所学和技巧,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接触这个的人多了,总能遇上一些和我一样真正热爱这个手艺的同道中人的。”

  作为一名老师,王立春也非常重视自己的每一节课,认真备课,同事也做好示范,将学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孩子们的启发下,我也有了更多的灵感和尝试。比如他们在做公益,倡导保护环境,我就想到,我在做灰雕作品的时候,能不能将打底用的‘骨架’材料,换成一些环保材料,甚至跟着他们去外面捡一些可利用的‘垃圾’作为填充物,这样就更环保,也能大大降低作品的成本。”说话间,王立春春光满面。王立春,让灰雕又有了“春天”。


浙江老年报 银尚 a0005 台州八旬手艺人“好为人师” 2023-12-19 浙江老年报2023-12-1900005 2 2023年12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