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余件藏品见证历史
杭州七旬“红色收藏家”的初心
本报讯(通讯员 严颖 吴扬杰 见习记者 赵培希)“新中国的建立,为我们创造现在的美好生活奠定了一个最坚实的基础。”近日,在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上保社区的一场分享会上,退役军人服务站轮值站长黄明明激动地说。
黄明明今年76岁,他的父亲是著名翻译家、文学家黄源先生,母亲是《新浙东报》战地记者巴一熔,双亲都是新四军的一员,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生下了他。
“为什么父母给我取名叫明明,意旨光明就在前方即将到来。”黄明明从自己的姓名说起,将那段风云岁月的故事娓娓道来。受家庭氛围的熏陶,他从小就对红色年代的事物怀有深厚的感情。
黄明明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收藏,40多年的工资和全部的业余时间都倾注在了这些藏品上。董存瑞同款的英雄纪念勋章、1920年版的共产党宣言译本、二战时期部队使用过的饭盒………他的藏品遍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自卫反击战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证书等,还有各个时期中国军人的军装、勋章、奖章等,至今藏品已达5000余件。
藏品除了从旧货市场“淘”来,还有一部分源于黄明明父母。当年,他母亲在前线采访新四军血战大渔岛,成稿后由报社编辑部制作的连环画册,如今就被他珍藏着,思念母亲时便拿出来翻看,得以体会母亲上前线的满腔热血和将士们的爱国热情。
“当时,我母亲是第一个采访他们的记者,写的报道就刊登在《新浙东报》上。据我所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唯一一次登陆海岛与日军作战的战斗。64名战士牺牲了43个。最后战士们都砸了枪跳海,这场战役后来被人称作‘海上狼牙山之战’。”黄明明动情地说。
他对记者透露,因为出生在莱芜战役的第二天,于是深知只有铭记历史,才能不忘初心。
初心从何而来?在他看来,初心是以历史作为基础,而历史最好的体现就是那个时代存留下来的的实物。
“我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收藏各种革命历史实物,因为这些藏品的背后,沉淀着党和国家艰难曲折的奋斗史,和先辈们保卫国土、建设国家的信念和力量。”黄明明认为,每一件藏品都穿透时代的界限,让人们得以触碰那段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