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干部陪餐吃食堂
“幸福方桌”吃出乡村美滋味
本报记者 张伟群 通讯员 张路
冬的脚步临近,如何为老人稳稳端住“热饭碗”?11月30日,杭州市民政局与本报联合举办的“晒晒家门口老年食堂”活动征集就要截止了,各地食堂的上传展示进入冲刺阶段。在已展示的老年食堂中,来自农村的食堂占了半壁江山,一些因地制宜的“土办法”让乡村老年餐桌透着幸福味道。
“今天的饭菜怎么样?”“儿子这个月有没有回来看你?”昨天中午,建德市乾潭镇安仁村村书记叶建芳坐在老年食堂餐桌前,和老人聊天。从家里电器需要修理、如何领取高龄补贴,再到村里存在哪些问题,一顿饭下来,老人把需求一一道来,叶建芳不仅现场办公落实了不少事情,也搜集到几条好建议。“每顿饭至少有一个村干部陪餐,这种氛围比较轻松,老人们更愿意吐露心声。”叶建芳说。
村镇干部陪餐,是建德“幸福方桌”的一个缩影。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建德市将老年助餐服务纳入重点调研课题,实施“幸福方桌”爱心助餐扩面提质行动,全力解决偏远村老人就餐难题。
吃一顿饭,能办好几件事,这让很多建德老人感到暖心。在李家镇李家村,医生、教师等在职党员走进老年助餐点,为老人提供爱心义诊、公益理发、平安宣传、金融服务、家电维修等服务。大洋镇庆丰村爱心食堂专门开辟一块区域,配备血压、血氧自助测量仪,每周都有卫生室的医生在此坐诊。
在大同镇大同村,73岁的李阿姨到老年食堂吃饭时,听村干部说村里的污水管网要改造提升,一口答应了下来。“有了老年食堂,与村民的沟通多了,村民对我们的认可度高了,村里的工作自然也就好推进。”村书记李旭平笑着说。
如今的建德,解决老年人吃饭的“爱心助餐桌”正向着掌握民情、密切干群关系的“走亲连心桌”,向着热爱家乡、共树发展理念的“和美乡风桌”,向着惠利于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共同富裕桌”不断进阶。
不止是建德,我们从投稿中发现,为了农村老年人的一餐热饭,许多地方都有妙招。
今年4月以来,萧山区通过智慧化手段,建立2.8万余名助餐服务需求老人库,对助餐需求进行分析,补齐助餐服务资源短板,优化老年食堂、助餐服务点或社会餐饮企业等助餐点位分布,让更多农村老人得到精准服务。
以“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一口热饭”为目标,桐庐县创新“全城通”智慧助餐模式,65个农村邻里食堂接入全城通智慧助餐平台,打破老年就餐优惠的地域户籍限制。富阳区建立多元筹资机制,除了区级财政投入以外,爱心企业设立“金晚霞”基金,每年出资100万元,用于奖励运营良好的老年食堂。
作为“康乃馨助老公益”行动的一部分,本活动引起很多关注。富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村助餐的关注度不高,难以搭上“年轻人蹭饭老年食堂”的热潮,这次农村老年食堂展示风采,让更多人注意到农村老人的吃饭问题,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这项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