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下单 保留凭证
网购如何避免踩“坑”
本报记者 王兴
网上购买家居用品、衣帽鞋服……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借网络购物走向数字生活。他们戴上老花镜,盯着手机屏幕,试图从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淘”到心仪的宝贝。
然而,面对产品同质化严重、宣传海报真假难辨的情况,加上商家的各种促销手段和低价诱惑行为,老年消费者很容易在网购中踩“坑”。
除了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打击虚假宣传、欺诈等违法行为;电商平台应加强自我管理,为消费者提供详细、准确的商品信息外,作为老年消费者,该如何练好“内功”,防范网购潜在风险?今天,我们梳理出一些老年人网购的常见问题以及避“坑”指南,供大家参考。
避“坑”指南一:按需购物“真”实惠
在互联网上,消费者无法直观比较不同商品的区别,往往只能依靠商家描述和图片来判断。一些不良商家通过移花接木式虚假宣传、“全网最低价”夸大宣传等手段欺骗老年人购买质量低劣的商品。
如何准确、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如果消费者更注重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可选择京东、天猫等购物平台,里面多为旗舰店或品牌店,上架商品都经过严格审核,品质和退换货、维修等售后服务均有保障。
如果消费者更注重商品性价比和个性化购物体验,可选择淘宝、拼多多等购物平台。而且,这些平台还常有百亿补贴、团购促销、领券购买等优惠活动,让消费者“淘”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那么,如何用好这些补贴政策呢?以拼多多APP为例,老年朋友打开该应用后,可在首页顶部“搜索区域”输入商品名称,点击“搜索”。在搜索到的商品列表中,有“百亿补贴”“秒杀”“热卖”等标签的商品,价格相对实惠。
随后,点击商品图片,详细查看商品详情,确定要下单时,可点击右下角的“发起拼单”,这样能享受更实惠的价格。
避“坑”指南二:直播间购物莫上头
当前,短视频是中老年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之一。然而,在当下短视频直播环境,秒杀价、拼手速,紧迫感层层递增;博同情、送福利,情感距离步步拉近。主播们滔滔不绝的讲解,紧张刺激的秒杀环节,精心设计的剧本,一股脑地袭来,很容易让人冲动消费。
直播购物风险较高。为此,我们提醒老年朋友在网购商品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真的需要吗?家里有可替代的东西吗?家里目前是否还有存货?
此外,不要听信主播的单方面口述推销,而是查看商品的包装信息如商品的名称、成分、厂家、厂址、生产资质等。老年朋友在购买前不仅要比对不同直播间,最好能跳出直播间,在不同网购平台横向对比,避免高价买到假冒伪劣商品。
避“坑”指南三:不要一味追求低价
每逢“双十一”等线上购物节,商家都会推出各种优惠活动和营销策略,甚至打出所谓的“全网最低价”来吸引消费者。
为此,我们提醒老年朋友在网购时,要理性看待经营者的优惠行为,甄别“低价”是“真实惠”还是“设套路”。可从信誉度、成交记录、评价详情等多方面对卖家进行评估,或将促销价格与平时价格进行对比,判定是否真正实惠。
此外,老年朋友也不要只关注价格便宜。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商品价格出乎寻常便宜,很有可能存在质量或售后问题,如果买回来不能用,也是浪费钱。
避“坑”指南四:
保留证据好维权
相关购物凭证和聊天记录是消费者在与经营者产生纠纷时维权的有力证据。
为此,我们提醒老年朋友在下单前,最好翻翻其他买家的评价,重点看实景拍摄有图和带视频的,至于那些拍得特别精美的图片,很可能是卖家的“自产自销”。
另外,注意截取有关宣传网页,保留聊天记录,妥善保管订货单、发货凭证、发票等购物凭证,为后期可能出现的消费纠纷提供维权依据。
在直播间购物时,可用录屏、截屏等方式保留带货主播对商品质量、价格、退换货等的承诺以及聊天记录等,以备不时之需。
一旦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如若与商家协商处理无果,也可向网络交易平台投诉,或向所在地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投诉。
避“坑”指南五:
退货可选上门取件
调查发现,常在网上购物的老年人都遇到过所购商品不合心意的情况,尽管大部分商品都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但遇到金额不大的东西,半数以上的老人宁愿商品放在家里闲置积灰,也懒得退换。
流程复杂,是阻碍老人退换网购商品的一大“拦路虎”。为此,我们提醒老年朋友在网购时,尽量选择有“运费险”的商品,以及发货地比较近的区域。
当遇到必须要退货的情况,该如何操作?打开淘宝、拼多多等购物平台,找到“我的订单”,在订单详情页面,找到并点击“申请退货”。然后,根据页面上的指引,选择退货原因,并填写信息,在退货方式中选择“上门取件”,预约取件时间,提交订单后,记下寄件码。
当快递员上门取件时,确保商品完好无损地交给快递员,并告知寄件码,即可轻松完成退货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