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农忙假”
说起“农忙假”,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人压根不知道此假是何物了,而以前的农村学生大多经历过。
“农忙假”,顾名思义,是农村里因时值农忙季节,学生们放的假。但此假,并无统一放假日期、期限。我国幅员辽阔,大江南北,各地作物不一,种收时节也不一样,什么时候农家最忙,就什么时候放假。因此,可以说“农忙假”是一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假。
我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农忙假”一年两次,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一次,每次放假时长差不多2至3周。上半年一般在5月中下旬,这时正是收获春花作物、种植早稻、饲养春蚕,即夏收夏种的大忙季节;下半年大约在11月上中旬,这时正值收获晚稻、播种大小麦、种植油菜,即秋收冬种的大忙季节。
依稀记得,那时的“农忙假”期间,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生产队劳动力紧张,到了“柴草人都能派用场”的时候,大一点的孩子下田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从中慢慢学会了收获作物,像砍麦、砍稻、插秧等农活,每天挣三四个工分,小一点的孩子砍羊草、做家务,有时去田里拾麦穗,然后交到生产队里,生产队也会根据所拾数量的多少,给一两个工分。
我清楚地记得,读初中时有一次放“农忙假”,那是秋收冬种期间,一大早我跟着大人去田间挥镰斫稻,不一会儿就开始腰酸背痛,头上的汗珠也不停冒出来。我暗自思忖,做农民这么苦,跳出农门才是唯一的选择。
那时乡村学校的老师大都是代课教师,半教半农,工资也是以大队工的形式体现,去生产队拿工分。到了放“农忙假”,这些老师都得回生产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拿工分。“挽起裤脚能下田,放下裤脚能教书”,因此被人们称为“赤脚教师”。
“农忙假”期间,读书的事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坐落在乡间的学校变得空空荡荡,再没有朗朗读书声。学校的操场俨然成了农民晒谷物的好地方,围墙上用大红漆书写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标语赫然在目。
时光如流水,“农忙假”早已成为“过去时”,但对于求学在那个年代的我们来说是终生难忘的。
陆炳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