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5版:浙里养俱乐部

家有粮仓

  我家有粮仓,那是一个祖传下来的木板钉做的谷仓和一个泥陶制品做的米瓶。米瓶的材质来自于泥土,经过熊熊烈火的日烤夜炙后,变成一副口小肚大粗陋拙劣的模样,瓶子用来装米,里面在米的上面放了一个竹罐名曰“米升”,然后在瓶子上面盖上一块木板。

  我的家乡位于离县城40多公里的边远小山村,单单靠生产队分来的粮食根本不够吃,我家的粮仓从来没有装满过。母亲烧饭每次上楼量米,四个人总是量了一米升(大约半斤),粮食总是捉襟见肘,难以为继,一年到头粮仓经常见底,父母总是为一家人能填饱肚子而绞尽脑汁。

  我奶奶是非常好客的人,好几次我家来客人了,明明知道家中的米瓶已经空了,可是她还是热情待客,偷偷从后门溜出去借米,把借来的米又偷偷地拿到楼上倒入米瓶里,然后按人头又用米升量米,这样可以光明正大地拿到灶上去烧饭了。

  我父亲曾经说过:“什么时候能让我吃饱白米饭,即使死也心甘情愿了”。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的稻谷首次获得大丰收。单单是早稻,就收割了满满地一拖拉机,终于装满了那个木板钉起来的粮仓,而且还远远装不下,彻底地解决了吃饭问题。

  每年颗粒归仓的时候,我也上阵,母亲在稻场上筛谷、晒谷,还要倒入风车斗“激浊扬清”。然后把晒干、干净的稻谷装进方篮里,然后用一根竹竿挑起,她在后,我在前,一篮一篮地扛到楼上,过秤后再把它倒入粮仓里。不苟言笑的父亲脸上堆满了久违的笑容,全家人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从那以后,母亲每次上楼量米,升子都是堆得满满的,从此我们早晚都能吃上白米饭,再也不用担心粮仓见底了。

  尽管村里家家都有了余粮,但渐渐富裕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温饱,我们村有头脑的农民开始在田地里种植桑树养蚕了,可是父亲还是坚持要种植粮食。为这件事我和父亲吵过好几次架,直到现在我才开始明白,父亲从小没有吃饱过饭,他看到家里稻谷满仓时特别高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有对土地爱得深沉的父亲,才能有如此感受吧。 张必强


浙江老年报 浙里养俱乐部 a0015 家有粮仓 2023-11-07 浙江老年报2023-11-0700007 2 2023年11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