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奋战 挑战未知
手术台上突破极限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王蕊 江晨
难度大、风险高,还特别耗时间……心外科手术,可以说是最复杂的手术之一。医生直面的往往是鲜活的生命和病人家庭的希望。
最近,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吴胜军也在追《问心》这部剧,剧中“医务人员全体支援,全力拯救患者”的场景,他再熟悉不过。从医近20年,他经历过太多争分夺秒的生死关头。“大多数时候,医生都能化险为夷,但也有即使拼命也换不来奇迹的情况,那时候真的很郁闷。”吴胜军坦言。
全力奋战未挽回
最让人遗憾
吴胜军是拥有近7万粉丝的医学短视频博主,目前已发布的175个作品,大多是科普健康知识,也有一些是与患者相关的故事。虽然做过无数台成功的手术,但令他印象深刻的,却是那些拼尽全力仍留遗憾的病例。
前几天,他刚和团队经历了一台马拉松式的主动脉夹层手术。当天凌晨3时,他的手机突然震动。“今天第二例主动脉夹层,轮到你了,赶紧来吧。”电话那头的语气很急。原来,患者被送到医院时,已处于半昏迷状态,经过一系列检查,直接上了手术台。吴胜军发现,患者情况非常不好,才50多岁,血管严重粥样硬化,本该很有弹性的动脉一拉就破,缝合起来很困难。
手术足足做了4个小时,患者心脏终于恢复跳动,吴胜军正准备把体外循环撤机,患者右冠状动脉开口却突然出现撕裂,血管和心脏快速出现血肿,鲜血直流。手术再次升级,他不得不像纳鞋底一样,将之前处理好的部位再次打开、缝合、加固、冠脉搭桥……
吴胜军说,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大部分上手术台后三四个小时就能下来,但碰到复杂的,比如这位患者主动脉弓部夹层,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冠状动脉出了问题,团队真的没有十足把握。
吴胜军形容,心外科手术精细到好比在一颗生鸡蛋上剥蛋壳,在心脏主动脉上“缝荷包”,还需插一根一公分粗的管子进去。这个过程中,医生得保证心脏不停止跳动,其中难度可想而知。
这台手术从凌晨3时做到下午5时。那天,虽然整个医疗团队成员都没顾得上吃饭,不少人体力不支,但所有辛苦,都不及未能挽救生命所带来的遗憾深刻。
“那时候尽管身体很累,但脑子特别清醒,不想睡觉,就在那儿想,到底还有什么可以做的,是不是做了,他就挺过来了。”即使面对过很多次生离死别,吴胜军依然无法释怀。他会跟同事讨论,或者自己找个安静的地方反思,期望在未来碰到类似情况时,能多一些成功的机会。
不断突破未知“禁区” 才能看到生的希望
在吴胜军看来,电视剧《问心》里的林逸主任做手术又快又稳,永远胸有成竹,而事实上,紧张、忙碌、挑战压力极限的状态,以及临危不乱、快速制定方案才更像是心外科医生的真实写照。
“心外科手术的不确定性太多了,患者在送医路上、做检查时,甚至在麻醉过程中,都可能遭遇血管爆裂等突发情况,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不敢放松警惕。”吴胜军感慨,心外科的急诊都很有挑战性,例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急诊搭桥、心衰抢救等等,都会导致患者命悬一线,必须争分夺秒,随时做好应对特殊病例,做非常规手术的准备。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医生们凌晨睡得正香,被一个电话叫到医院做手术,是家常便饭。
“当然,平日里更多的是面对患者因痊愈而绽放的笑脸,这也是我们拼搏的动力。”吴胜军说,不少尿毒症长期血透、马凡综合征以及已经出现偏瘫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过手术和康复训练,几个月后甚至都能自己来医院复查。每次看到患者们日渐良好的精神状态,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吴胜军分享的第二个故事,主人翁是一位先天心衰患者。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衰患者最后的救命稻草。中国有2000万左右终末期心脏病患者,但每年只有几百位患者成功接受心脏移植。因此对于医生来说,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条生命。
16岁的小亮(化名)因为先天因素,年纪轻轻心脏就已经不堪重负。这些年来,家人为了给他治病,砸锅卖铁,辗转来到浙大一院,移植团队经过评估后,顺利为他完成心脏移植。然而,术后小亮出现严重排异反应,随着病情逐渐恶化,家属也近乎绝望。可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心脏移植团队带头人马量主任却表示,这么年轻的小伙子,绝对不能轻易放弃,大家一起想办法。于是,团队再次评估病情,经过多学科综合协商,在国家卫健委COTRS排队系统中等到了合适的爱心捐献,专家团队连夜为小亮做了二次心脏移植。当一颗健康的心脏在小亮胸膛重新跳动时,众人喜极而泣。
吴胜军说,在医院,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医者仁心是一种信仰,医学就是要不断突破生命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