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3版:新闻

乡村“智囊” 助农扶产

  作者 汪自强

  2003年,浙江省开始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向全省欠发达乡镇派出101个科技特派员。我于2005年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入驻当时的泰顺县万排乡(现为仕阳镇)。18年来,我情系乡村,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是“八八战略”的践行者,更是见证者和受益者。

  新品种新技术

  帮助农民富起来

  2005年从宁夏科技厅挂职回来后,我就报名加入第三批科技特派员队伍。万排乡地处浙闽两省三县市(泰顺、福鼎、柘荣)交界地带,山高林密,道路曲折蜿蜒。

  种植甘薯,是万排农户的传统产业,但是效益不高,人均年收入仅1000余元。

  我了解这一情况后,专程去种植户那里开展现场调研,之后从浙江省农科院引入两款最新的甘薯品种,手把手地教农民怎么种。一年后,村民种植甘薯人均年收入增加50%。此后,我帮助万排乡建立甘薯种植基地,又陆续为当地引进5个新品种,进一步提升了这一产业的附加值,助推农民增收。

  茶叶是万排乡的主导产业,在多次深入茶园、茶厂和市场调研后,我给茶园下了一剂猛药——重刈茶园、改良新品、“机器换人”。通过“机器换人”重刈茶园,引进的采茶机一台能顶20个采茶工,节省了大量成本。当年,万排乡的茶园有一半实现茶叶机采。

  很快,精制名优茶、机收夏秋茶的模式在泰顺推广开来,带动更多万排乡人民投身茶叶产业。

  新理念新方法

  助推产业旺起来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一定要有眼界、有思路、有方法。为此,我教会农民拿起笔杆子,写项目、做创意,做大做强农业产业。

  严立超如今已是浙江省著名的“养蜂大王”,可在产业发展初期却并不顺利,守着一方水土,却放不好蜂、收不了蜜。

  我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还请来浙江大学相关专家,一同筛选种蜂源、培育蜂种,并指点他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国际通用的方箱活框养蜂技术“嫁接”到本土。

  我还一路带着严立超去杭州请教顶尖的养蜂教授,赴浙江养蜂产业最强的江山考察多家企业,帮助他从蜂种培育到申报专利蜂箱、农业吉尼斯、QS认证等,先后拿下“浙江省著名商标”、吉尼斯最大蜂巢纪录、“无公害”认证、浙江省名牌产品等。

  严立超申报成功二级种蜂场,进而跨越到一级种蜂场,获得浙江省科普示范基地授牌、国家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称号等;每个蜂箱原产蜜5公斤,如今可增至15公斤;养蜂7000余箱,带动周边156户农民跟着一起养蜂,同时,严立超也成为“致富二传手”。

  从最初几十万元的产值,到如今3000万元的产业规模,严立超的养蜂场迅速成长为农业科技型企业。

  2020年退休后,我仍然从事科技特派员工作,力争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技成果转化在乡村大地上,为山区县实现共同富裕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曾任浙江大学农业推广中心植物生产部主任,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副主任、农学系党总支书记等职务)


浙江老年报 新闻 a0003 乡村“智囊” 助农扶产 2023-10-10 浙江老年报2023-10-1000005 2 2023年10月10日 星期二